鸠江区:写好和美乡村建设“后半篇文章”
阳春三月,站在鸠江区江堤上远眺惠生联圩,不远处江水缓缓东流,江岸边的联圩内,林地布局有序,道路修整一新,水系湖泊串联成清泉活水,岸堤旁花红柳绿……
近年来,鸠江区立足“一江两岸”区情实际,秉持全区“一盘棋”思想,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多措并举做好和美乡村“后半篇文章”,走出一条由和美乡村到美丽经济的鸠江发展之路。
以“千万工程”绘就和美乡村“锦绣画卷”
鸠江区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统领,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城乡发展、乡村治理、农民增收致富一体推进、一体融合。围绕区域总体定位,按照“核心带动、跨江联动”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统筹安排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促进“一江两岸、江南江北”融合联动,形成城乡有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围绕特色“擘画蓝图”,加速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鸠江落地开花结果。以鸠江独特的区位结构,利用丰富的江边、河边、林边、田边等自然资源禀赋,打造“一江两翼”的鸠江特色发展格局。
立足区情,鸠江区蓝图已绘就:到2027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在现有和美乡村中心村基础上,每年再建设8个左右中心村,每年打造不少于30个宜居村庄,每年申报不少于1个精品示范村。
以“宜居宜业”绘就生态宜居“和美画卷”
当前,鸠江区正按照“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分批推进、分类施策”思路,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五大提升行动”,着力打造“村村出彩、沿线美丽、面上干净”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鸠江样板。
2024年,鸠江区对重点路网开展提质增效行动,投资8023万元,建设示范农村路34.81公里,养护工程61.56公里,畅通服务群众的民生路。投资5.6亿元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现了江北区域供水“同源、同网、同质”。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全区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长效管护推进行动,2024年对全区1655个自然村庄分三类逐一推进,提升一个,验收一个。同时,聚焦长江大堤沿线区域,通过提升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完善沿线基础设施、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对沿线村居集中串线打造,建设“天门碧水 惠生长卷”百里江堤乡村振兴示范带。
以“增收致富”绘就共同富裕“幸福画卷”
鸠江区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多种模式实现环境美化与农民增收双赢。
“去年种的桃树开始挂果了,加上开小卖部的收入,一年多挣了近2万元。”沈巷镇四连村村民赵师傅算起了增收账。2024年,鸠江区启动“摇钱树”工程,全面发动农村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和庭院种植高效经济苗木,既美化村庄环境,又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沈巷镇四连村结合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充分利用农村“四旁”种植青梅、桃树、柿树、枣树等经济苗木,并与企业达成购销合作协议,全面保障农民群众权益。
去年以来,鸠江区按照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区级验收、巩固提升等四个阶段,扎实推进“万村清万塘”行动。去年全区共整治沟塘328条,并对清理整治后的沟塘加以开发利用,盘活家门口的“当家塘”。如白茆镇套北村通过开发水上游乐项目、生态垂钓、莲藕种植等形式,打造“春赏花、夏采摘、秋丰收、冬民俗”特色乡村旅游,2024年“赏花季”期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500万元。
作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白茆镇新园村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当地鲜食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去年以来,该村通过生产销售真空玉米棒、玉米粒、玉米加工产品等,带动400多户农户种植玉米,亩产附加值由6000元提升至约8000元。
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引擎、民生为根本,鸠江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努力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画卷。
芜湖日报记者 赵丹丹 通讯员 罗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