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 打造“智慧农田”

发布日期:2024-07-12 09:29 来源: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芜湖日报 浏览次数:

□记者 花磊

夏收时节,记者走进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一片片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田边,种粮大户夏叶龙正操作着手机上的田间管理软件。

“现在,数字化管理的高标准农田,用手机就能实时监控田间情况,还能进行精准灌溉等操作,极大地方便了我们这样的种粮大户。”夏叶龙在手机上打开了农田实时画面,灌溉、排水等农田作业的操作界面一览无遗。

这是新东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一幕。近年来,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让种粮大户实现“数字种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水稻生产降本提质,让农民得实惠。

变“农田”为“良田”

新东村耕地面积宽广,是繁昌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但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上本地工业企业发展,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增长,村内部分耕地存在抛荒情况。

随着种植户种植规模扩大、农机种类增多,原有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状况给机械化耕种造成很大麻烦。

“原先的田不平整,大的大、小的小,机耕路、沟渠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大型机械无法在小块田里作业。”夏叶龙说。

夏叶龙是当涂人,在新东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他的感受最直接。“现在田地平整了,机械化生产让我的生产成本下降了不少。使用智慧化灌溉设施以后,不仅节约了开支,也能较好地应对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夏叶龙的手机上可以实现远程操控水泵,何时灌、何时关,一部手机全部搞定,还能远程实时查看田间情况。

夏叶龙的这1000多亩农田,不仅是高标准农田,也是数字农田示范基地,通过智能化云检测农业机械和农业信息平台等数字化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水田“数字化、智能化、少人化”的生产模式。目前,农技部门还正在推广秸秆还田、精量施肥施药、远程灌溉等先进技术,从而实现对种子、灌溉用水、化肥农药的节约使用。

今年,进入夏季后出现了多雨和高温天气,这给正在灌浆的水稻带来不小影响,但依靠高标准农田里铺设的精准灌溉系统,夏叶龙解决了这一难题。

“今年夏天雨水和高温天气多,对于水稻生长有影响,好在有了精准滴灌,我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精准操作,这都要感谢高标准农田改造。”夏叶龙说。

据了解,新东村的土地大多是村里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由大户承包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基本农作物。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前,因水渠老化、地势高低不平、田亩大小不均等问题,出现过排水不及时、大型机械无法在小块田内耕作等情况。

农民、种粮大户、村集体“三赢”

2021年以来,新东村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土地平整4236亩,土壤改良7000亩,高效节水(管道供水)1000亩,沟渠清淤整治18.63公里,修建机耕桥21座,水闸3座,灌溉站1座,田间道路18.02公里等。

“改小田变大田,为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增添动能,才能走出传统农业发展规模化的困境。”新东村党委书记王小波说。

“去年4月,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芜湖召开,来参会的都是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负责人,各地代表团代表现场参观新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给予项目很高评价。”新港镇农办工作人员殷方荣介绍说。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耕、种、管、收、卖一体化,节水节电节肥,生产成本下降的同时,粮食产能至少提高了20%以上,新东村农业产值由全年每亩1100斤增收至每亩1500斤以上。除了种植大户受益外,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土地流转费用提高了,普通村民也成了受益方,农户租金由以前每年每亩450元增长至现在的每亩650元以上,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每年一到发放租金的日子,村民们都乐呵呵地夸赞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开发得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新东村党委紧扣农业发展短板,坚持以促产增收为导向,积极探索农业促生产创收入为主、改革推动为辅的发展模式,创办党组织领办发展专业合作社,实施一系列提质增效工程,引导传统农业发展焕发新动能。

此外,新东村还将与铁冲生态园联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打造“农耕主题+体验农业”乡村旅游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农业要发展,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今年,新港辖区内仅小麦种植面积就达到5000余亩,繁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大力推广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提前做好了农机服务宣传引导、农资配送等准备工作。同时,针对像夏叶龙这样的种粮大户安排了专人跟踪服务,做好补贴申请、技术指导、农机培训等一系列保障工作。

图片由繁昌区新港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