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种田 越种越甜

发布日期:2024-01-05 17:02 来源: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芜湖新闻网 浏览次数:


晋传生在介绍新品种

□记者 付君兰 文 卫晗慧 摄

谈及种田,手握12项发明专利,湾沚区一带最早一批反季节蔬菜种植者晋传生有话说:“现在埋头苦干行不通,要多抬头,不仅要看是否风调雨顺,更要看市场这片‘天’。”

隆冬时节,记者见到晋传生时,他正拿着短锯修剪桃树。“现在没啥农活,就是修剪果树,我也没请人,自己慢慢来。”晋传生指着不远处已掀去塑料薄膜的大棚说,“那边的桃树已修剪好了,等明年开春,膜一盖就开始闷棚,桃树就能提早发芽。”晋传生说,温暖的大棚里,桃树的嫩芽免受倒春寒的侵扰,获得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上市时间能比室外生长的桃子早15—20天,能卖上价,不愁卖。”

像这样的促高产高效的小妙招,十余年来晋传生摸索总结了不少,也正是由于在田间管理中时刻当个“有心人”,让他常常能先人一步规避风险并踩中市场上扬的鼓点。

时钟拨回2012年。这一年,人到中年的晋传生决心返乡创业。彼时,本地反季节蔬菜种植在湾沚还是个新鲜事物。寒冷冬日里的绿叶菜基本上从山东贩运,层层加价,进入本地市场后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有一年春节,我发现菜市场里一棵莴笋竟然卖十几元。”在重庆一家蔬菜基地做管理的晋传生敏锐地从这一细节中觉察到机遇,他想,自己懂市场、有技术、会管理,为什么不自己干呢?

说干就干。于是,在外打拼了17年后,晋传生又回到了家乡。

晋传生在家乡——花桥镇复兴村流转了200多亩地,第一年就投入110多万元搭建了10个拱棚,搞起了西红柿、辣椒、茄子、豇豆、丝瓜等蔬菜的反季节种植。当时湾沚区大多数农户还在用6—8米宽的小拱棚,而晋传生建的是16米宽的二代拱棚。“这个棚空间大,里面可以起二膜、三膜,能保持温度,就可以种反季节蔬菜了。”晋传生告诉记者,2012年年中棚子开建,2013年开始种植,新鲜价廉的蔬菜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第三年就赚回了成本,这是晋传生第一次尝到盯着市场、跟着市场走的甜头。

然而,要想始终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并不容易,晋传生靠的是科技。正在这一时期,大棚内冬天也红红绿绿、生机盎然的景象吸引了省园艺学会的关注。很快,基地大门外挂上了省园艺学会科技服务站的牌子,晋传生有不懂的技术可以直接找园艺学会的专家请教,新品种也优先在基地内试种。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2014年前后,晋传生将蔬菜种管技术、省时省力的配套设施申报专利,几年下来,竟积累了12项。同时,他还积极申报各级科技项目,在与同行交流互鉴中让种植更加高效。

不过,种菜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大雪、2019年龙卷风让晋传生连续两年蒙受了不小的损失,让他也对蔬菜种植的抗灾能力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冬天,大棚一塌,菜全冻死了,一年白干。”晋传生回忆,最重要的是,当时连栋大棚已经流行,本地有不少人用它种植反季节蔬菜。意识到竞争压力的晋传生在2020年左右慢慢将菜苗卖了,增设了连栋大棚,转型种起了果树。

在晋传生看来,之所以选择种水果,不仅因为大棚倒塌对果树没有致命性伤害。另一方面,随着附近产业园等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增多,对水果需求量也必然会增大。

事实也验证了晋传生的想法,在他的手机微信上,有一个“芜湖晋诚农业产品销售平台”,附近企事业单位和熟客有需求就在此平台上下单,第二天晋传生根据订单量现采现送。由于买的人多,他家的水果几乎不需要流入农贸市场销售。

现在,晋传生只种葡萄和桃子两种水果,葡萄占40亩,桃子近40亩,其余土地种水稻和午季作物,每年基地能实现产值500—600万元。果树田管比较轻松,晋传生有更多的时间来琢磨市场。记者在基地看到,大棚里有不少阳光玫瑰仍挂在树上,大部分已干瘪。“今年阳光玫瑰市场不行,批发价从15元一路降到4—5元。”眼瞅着行情不对,晋传生果断扩大了巨峰的种植面积,效果让他惊喜:“30亩的巨峰,一亩产4000斤,18天就卖完了。”晋传生笑容中满是骄傲。

采访快结束时,晋传生指着一盘色泽鲜红的葡萄,兴奋地推介:“这叫‘冰美人’,天越冷越红越好吃。” 晋传生说,“冰美人”是4年前自己在修剪巨峰时发现的变异品种,特意留了下来。为了搞清楚它怎么冒芽、开花、挂果、变色,晋传生一直没舍得摘,时刻留意观察着。他告诉记者,如果效果好,2024年可以大规模嫁接了。“从试验的情况看,它4月就开花了,挂果周期特别长,估计春节前后能上市,这个时候市场上没有葡萄,肯定能卖得好。”晋传生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