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农业农村局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芜湖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芜湖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6-29 09:36信息来源: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阅读次数: 字体:【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芜湖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

规划》和《芜湖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

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开区、三山经开区管委,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同意,现将《芜湖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芜湖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629

 

芜湖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芜湖要强农业必须强,芜湖要美农村必须美,芜湖要富农民必须富。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安徽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芜湖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农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为十四五期间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村富民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村集体经济全面加强,空白村、薄弱村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增加到了115个,占总村数的17%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73元,是201515964元的1.53倍,年均增长8.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从2015年的1.86:1小幅缩小到了2020年的1.8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省最小。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十三五期间,各级财政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8.3亿元。创新扶贫方式,精准施策,产业、就业等九大工程持续推进,全市13.35万人5.06万户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重要指标全面达标,如期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9%下降至零,年均脱贫人口近2万人,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

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稳固发展粮油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水产、林特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种养业。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6.6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1.56亿元。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3.5万亩、总产量135.1万吨,生猪存栏量超33.1万头,家禽饲养量达7000万只,水产品产量17万吨,蔬菜产量162万吨。创建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湾沚区六郎镇、无为市红庙镇和泉塘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省级示范村镇29个。

乡村新型业态全面兴起。南陵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无为市入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市获评10家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及17家首批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400多家,共有农家乐149家,民宿98家,接待乡村旅游人数800万人次。海云村、霭里村、沙墩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成两中心一站点的农村电商实体网络体系,全市共有4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4个县级电商配送中心和472个村级电商站点。2020年全市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19亿元。

生态环境持续不断改善。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湾沚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验点、芜湖(湾沚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式获批。村庄绿化率达到48.5%2020年全市化肥使用量为15.7万吨,较2015年下降13.7%;农药使用量1882.49万吨,比基期(2012-2014年农药使用量平均值)减少24.7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3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8%,规模养殖场粪污装备配套率100%

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共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34个,市级13个,完成3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提前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南陵县、繁昌区分别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湾沚区获20192020年度省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农村三大革命取得进展,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20万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19个,其中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24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13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5个,覆盖率达99%。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数字农家书屋覆盖面达到80%。建立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乡镇文明实践所44个、街道文明实践所27个、行政村文明实践站628个、社区文明实践站289个,实现三级架构全覆盖。现有全国文明村镇19个,省级文明村镇29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61.2%

乡村基层治理持续加强。积极开展一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实现省级试点县全覆盖。全市63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300平方米达标全覆盖。全市已有616个村建立了一约四会,覆盖率达97.9%。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243个。创建农村基层党建市级示范村100个、示范镇14个。形成了鸠江区星辰社区、湾沚区官巷村等中央政法委试点治理工作经验。繁昌区、湾沚区沙墩村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市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省级29个,市级255个。各县(市、区)、镇综治中心已全部建成,完成176个村级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路网、信息网、物流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居全省前列。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8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97%。全市农村公路纳入省公路统计年报总里程9681.849公里,44个乡镇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均通不低于4.5m宽的硬化路,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客车。打造乡镇综合服务站23个,村物流点及快递服务点815个。全面完成除险加固水库106座,新增灌溉面积约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约50万亩。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达到99.6%

民生福祉水平显著提升。入选国家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试点城市。农村一镇一园公办园实现全覆盖。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1%,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成率达72.5%。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能力双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智医助理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人群、重点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35%62%。积极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全市共建设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5个,覆盖率达100%,并在乡镇辖区内建设2-3个村级养老服务站。

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各县市区确权数据平台建设已完成。已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4个。全市土地流转率达59%。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除无为市和鸠江区外,其余县区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实现全覆盖。有序推进湾沚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试点。全市772个涉农村居三变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全面建立政银担合作机制,形成政银担合作芜湖模式。全市融资担保贷款余额100.9亿元。深化农业保险业务创新。

二、存在问题

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大。十三五以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增长,但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离标兵(马鞍山市)越来越远,差距从2016年的412元扩大到2020年的948元;追兵(合肥市)却越来越近,差距从2016年的248元缩小到2020年的191元。加之受新冠疫情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犹存,持续增收压力较大。

产业发展提升面临瓶颈。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压力较大。各县市区乡村产业发展定位存在一定同质化倾向。种植业受种植面积、效益等因素影响,提升潜力相对有限。畜牧业受到新冠疫情、非洲猪瘟、环境治理以及发展用地不足影响,生猪养殖项目建设进度慢。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农旅结合仍不够紧密,农业功能形态拓展不够。受新冠疫情保供政策和粮田非粮化整治影响,全市水产养殖、苗木、果蔬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较大政策风险。无为螃蟹等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建设不足,难以真正做强。

美丽乡村建设有待提升。对标浙北和苏南地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尚有一定差距。村庄布点规划、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农房设计较为滞后。一村一景不够突出,特色和个性体现不够。建设精致化不够。进村道路普遍还是单车道,农村停车场普遍不足。美丽乡村品牌建设意识不够。美丽乡村风景线设计不尽合理,覆盖面不足,多未形成环线,线路特色挖掘不足。以马仁奇峰为例,南陵县和繁昌区道路不通畅,各县市区一定程度上各自为战,风景线相互间衔接严重不足。要我建到我要建、要我管到我要管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和市场化长效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乡村文明善治有待强化。部分农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不相适应。一些村民价值观趋向功利化,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一些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难以满足群众需要,使用率不高。依法治村的工作力量不足,基层政法单位缺员现象普遍存在,一线执行力量薄弱。农村三务公开有待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仍然较为淡薄。

农村人才支撑有待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项目多、任务重,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但目前各地不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不对口,而且很多时间都是在从事乡镇(街道)安排的其它非农工作。农村许多中青年劳动力选择了非农就业,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受到年龄、知识结构等要素的影响,老龄农业劳动者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较慢,综合劳动素质技能下降。

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全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土地财产权益和价值实现途径还需更有力的制度支撑和统筹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待向纵深推进。土地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有效保障,落地困难,农民刚性建房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各级财政持续增加投入难度加大,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增加投资来源。

 

第二章  机遇挑战

 

十四五2035年,芜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全市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新要求

一是新征程提出新要求2021年起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全市上下要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努力扛起使命担当,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全市三农工作如何开创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江南江北协调发展新局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新格局提出新要求。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潜力和后劲在三农三农战略后院作用进一步凸显,对全市三农工作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新市场、培植新价值提出新要求。

三是新使命提出新要求。芜湖西联合肥都市圈,东接长三角核心区,实际上肩负着安徽东大门桥头堡门户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标定了芜湖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新方位、新使命,对全市西联东拓,推动全市三农工作率先融入长三角发展提出新要求。

四是新时代提出新要求。作为全省经济发达地区,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对全市三农工作如何确立新目标新定位,在全省继续走前列当标兵、提供更多经验、贡献更多力量提出了新要求。

五是碳达峰提出新要求。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国减碳新目标和愿景,这对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机遇

一是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长三角一体化、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批重大战略深化实施,加上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芜湖的农业产业优势、人文底蕴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彰显,将为放大优势、补齐短板,给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二是随着G60科创走廊、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加快建设以及芜宣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芜湖在全省及至全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物流优势进一步彰显,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给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是大数据、5G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十四五时期必将给三农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农业大数据正由技术创新向应用创新转变,农业丰富的数据类型,与应用场景不断进行深度融合,这必然会给全市深入实施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四是随着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会进一步弱化对食品价格的关注度,对优质农产品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加。芜湖大米等一大批农产品越来越受长三角大都市居民的喜爱,这就为十四五时期芜湖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五是全民旅游时代正在来临,城市居民生活观念改变和老年人群体数量增多,休闲旅游和养生养老服务需求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乡村旅游发展迅猛。这就为芜湖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大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新挑战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风险,中美贸易摩擦和局部战争,整个国际形势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乡村产业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带来新挑战。

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江南江北、城乡差距较大,财政、信贷、农业政策性保险有待加强,农业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较难把控,农村人才短缺,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缓慢。给十四五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均衡发展带来新挑战。

三是农业发展面临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约束趋紧这两道紧箍咒的制约,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硬性要求,对农业转型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倒逼,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将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第三章  总体要求

 

进入新时代,乡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市有条件也必须抢抓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把全市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组织好、实施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打造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

二、战略定位

打造全省城乡共同富裕先行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城乡人居水平和环境提升均衡,具备在全省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基础。从深化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入手,以健全的体制机制来促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打造形成全省城乡共同富裕先行地,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样本。

打造全省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稳定并扩大粮油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持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绿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扶持发展芜湖大米、青梅、蓝莓、茶叶、河蟹、五华鸡、设施蔬菜等种养殖基地,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充分依托当地农业产业特色与休闲观光功能相结合,大力拓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养生功能,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农旅文融合,打造全省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

打造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地。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村庄特色风貌引导。依托美丽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扩面和提质并举,以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镇、美丽乡村风景线、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五美联创为抓手,强化数字化赋能,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一批休闲养生、访古探秘、观光采摘、游学寻根等特色主题村庄,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芜湖特质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打响芜湖美丽乡村品牌。

打造全省农村集成改革引领地。着力增强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着重把握农业农村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创造性将相关领域的改革政策系统集成落地,提升改革整体效应。重点围绕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乡村产业发展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机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乡村治理机制、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等方面,分批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推动改革项目集成、要素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深入改善营农环境,打造全省农村集成改革引领地。

打造全省乡村全面振兴标杆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积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着力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加快提升乡村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创建一批具有推广复制价值、能代表芜湖特色和水平的、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本,打造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生态宜居、文明善治、改革创新的全省乡村振兴标杆地。

专栏1  新时代芜湖三农工作“154”行动纲领

“1”1个目标:对标浙北、苏南,打造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力争到十四五末,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达到长三角地区中上水平。

“5”指打造5个地:打造全省城乡共同富裕先行地、全省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地、全省农村集成改革引领地、全省乡村全面振兴标杆地。

“4”4大行动,加快推进四个现代化,即实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美丽乡村高质量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实施新型农民高质量培育行动,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实施农村改革高质量集成行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制度体系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四化同步,推进两强一增,对标先发地区,坚持抓统筹、重建设、勇改革、扬优势,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创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芜湖经验,着力绘就共同富裕美好芜湖的新图景。

——农业发展走在前列。具有芜湖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完善,打造一批乡村产业强镇、强村、强企。到202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保持全省领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万元/人。

——乡村建设走在前列。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提升,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大花园,成为展示芜湖形象的重要窗口。到2025年,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乡村文化走在前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乡村文化更加繁荣,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到2025年,75%的村成为县级以上文明村,65%的镇成为市级以上文明乡镇,文化礼堂覆盖率达100%

——基层治理走在前列。乡村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平安乡村、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农村更加和谐有序。到2025年,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普及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新机制。

——共同富裕走在前列。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乡村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到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100%,收入超过50万元的占比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以内。

展望2035年,全市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同步,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普及,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基本实现,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农民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紧扣引领性、系统性、延续性、可及性,结合芜湖实际,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发展3个方面选择32个具体指标构成芜湖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具体目标体系。

芜湖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目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粮食产量

亿斤

27

27

约束性

2

蔬菜产量

万吨

162

180

预期性

3

生猪出栏量

万头

43

60

预期性

农业高质高效

4

高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175

290

约束性

5

芜湖大米核心基地

万亩

4

30

预期性

6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61

186

预期性

7

农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296

400

预期性

8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

-

6

预期性

9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76

90

预期性

10

农业科技贡献率

%

67

70

预期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8

≥98

预期性

12

土地流转率

%

59

75

预期性

13

三品一标数量

539

700

预期性

14

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

亿元

561

800

预期性

15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

1.9

3

预期性

16

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

加工供应基地

8

30

预期性

17

农产品电商销售额

亿元

119

200

预期性

18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综合营业收入

亿元

20

40

预期性

农村宜居宜业

19

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

-

6

预期性

20

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

扩面外延

-

40

预期性

21

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数

247

>317

预期性

农村宜居宜业

22

新建美丽宜居自然村庄

-

2848

预期性

23

市级美丽乡村旅游集聚区

-

≥10

预期性

24

县级以上美丽庭院创建比例

%

-

30

预期性

2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88

≥95

预期性

26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预期性

27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

1.7

40

预期性

2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9.5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2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2.4

3.68

预期性

30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82

1.80

预期性

31

经营性收入50万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100万元以上达到20%

%

17

≥50

预期性

32

年度农业招商引资

亿元

92

≥100

预期性

 

第四章  主要建设任务

 

一、实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保供给、保增长、保生态、保收入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要素集聚化、产业融合化、功能多样化、产品品牌化、装备智能化、手段数字化为路径,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服务链为抓手,高质量构建完善具有芜湖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保障体系,为率先基本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构建完善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特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数字兴农、品牌兴农、融合兴农,推进精品农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构建“6+X”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6”即稻米、水产、蔬菜、生猪、家禽、休闲食品等6个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开展6大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实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种业、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养生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愁产业)、乡村综合服务业、农机装备业、乡村数字产业、乡村资源环保业等十大乡村产业,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市。

专栏2  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

优质粮食工程。坚持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加强优质原粮基地建设,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粮机装备提升、粮油产品品质品牌提升、粮食应急能力提升等一批重点行动。大力推行优质专用订单生产,到2025年全市优质专用水稻订单面积力争发展到200万亩以上。继续实施智慧芜湖大米品牌振兴工程,到十四五期末核心种植基地面积扩大至30万亩左右。

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按照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要求,加快建设畜禽生产、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发展,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监管能力大幅提高。2025年,全市规划建设生猪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大型规模养殖场2-3家。家禽年出栏维持在7000万羽左右,生态养殖比重占75%以上。培育在全国及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畜牧业品牌1个以上,创建示范畜禽屠宰场,建成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屠宰企业2家以上,年屠宰生猪能力300万头。

渔业转型升级工程。加强渔业资源保护,推进渔业全程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渔业、品牌渔业、高效渔业、智慧渔业、功能渔业。到2025年,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养殖面积稳定在52万亩,健康生态养殖面积达超75%

1.守住粮食安全红线

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粮食供给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30万亩、27亿斤以上。继续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大力推行优质专用订单生产,到2025年全市优质专用水稻订单面积力争发展到200万亩以上。继续实施智慧芜湖大米品牌振兴工程,到十四五期末核心种植基地面积扩大至30万亩,加工产值达100亿元。积极打造示范性粮食全产业链,促进粮食产业全价值链提升,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稻作文创基地。加大粮食收购、订单奖励和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力度,加大对产粮大镇、种粮大户支持力度。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与功能提升。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培育壮大流通主渠道企业,推进数字粮仓建设。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专栏3  提升发展稻米产业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绿色食品稻米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其中三品一标稻米产值达到75亿元;绿色食品稻米全产业链一产、二产、三产比达到21736,二产、三产显著提高。以芜湖大米南陵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依托,建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竞争力的优质稻米之乡3-5个;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50个以上,其中有机产品达到30个以上,绿色食品达到78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4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以上。

主要举措。围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开展长三角区域农业农村合作互动,按照稳定一产、做强二产、拓展三产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提升芜湖大米品牌价值,提高优质粮占比,强化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推进绿色食品稻米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高质量稳定一产发展,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水稻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南陵县、湾区、繁昌区(江南)和无为市、鸠江区(江北)两大水稻核心主产区,建设30万亩智慧芜湖大米核心示范基地5个(南陵县、湾区、繁昌区、无为市、鸠江区)。

大力做强二产,在稳步发展精制高端大米基础上,延长绿色食品稻米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一是发展有机蟹米、米糠油、米蛋白、膳食纤维等深加工产品,加速研发营养米粥、保健米、米酒、米线、雪饼、饮品等新型休闲食品;二是积极拓展糯稻种植面积,打造优质糯稻深加工产业集群;三是建设无为市、鸠江区、南陵县优质稻米收储加工产业集群,提高稻米企业烘干、收储减损、节能增效等方面水平;四是在机制上,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质量标准、一套管理制度、多个经营主体的区域公共品牌管理体系,推进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品牌品质控制标准化,五是在发展稻壳资源利用上,充分利用稻壳灰提取白炭黑、活性炭等,或混合生产养殖业精饲料,提高稻壳综合利用率。

积极拓展三产,打造线上销售、旗舰店专营门市部线下销售、小区和商超自动销售等新型电商、配送销售模式。依托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基地大地艺术风光,结合美丽宜居自然村庄、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完善乡村旅游道路、厕所、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驿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融入绿色食品稻米产业文化背景的休闲乡村观光旅游基地,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区域布局。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市场区位、产业发展基础等要素,按照生态适宜、规模生产、商品率高和集中连片的原则,在十四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5个绿色食品稻米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种植、加工供应基地。

水稻核心主产区:重点分布在南陵县、湾区、繁昌区、无为市、鸠江区(江北)的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种植基地。

优势粳稻和专用糯稻生产基地:重点分布在无为市、鸠江区、南陵县的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种植基地。

优质中籼稻生产基地:重点分布在湾区、繁昌区、南陵县的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种植基地。

优质再生稻生产基地:重点分布在湾区、南陵县的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种植基地。

优质稻米收储加工产业集群和优质糯稻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分布在南陵县、繁昌区、湾区、无为市的绿色食品稻米加工基地。

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针对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土地流转全程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排查,分类稳妥处置发现问题,推进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与耕地保护补偿等政策资金相挂钩。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严格制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明确防止抛荒责任要求。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监督,加大问责问效力度。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提升农田设施条件。统筹规划农田水利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15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35万亩。开展千亩方”“万亩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定在290万亩左右,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比例达84%左右。提升耕地质量0.2个等级,全市耕地质量等级4等以上占全市耕地比例提升到60%。严格保护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化功能区布局,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推行田长制。提升农田河网抗旱蓄洪能力,健全农田水利设施长效养护机制。灌溉保证率高于85%,农田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田间道路通达的田间比例大于90%

2.发展十大乡村产业

1)高水平培育现代种业

瞄准市场需求,加快优质水稻专用品种引育,建立水稻种业技术工程中心(育种创新基地)。建立高水平、现代化的优质良种繁育基地,打造芜湖种业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加大圩猪、五华鸡、弋江籽紫云英、凤丹、奎湖鳙鱼、黄缘闭合龟芜湖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种、选育力度,重点扶持五华鸡原种场、祖代场,提升其供种能力。积极推进中国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持续推进袁粮水稻生物育种项目。支持六郎渔种场四大家鱼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紫云英产业,做好弋江籽紫云英品种保护和开发,打造全国紫云英优良品种集散地。到2025年,全市紫云英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紫云英种子销量占全国50%以上。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开展全市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实现地方优质种质资源应保尽保。启动第二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常态化搜集和保护优质种质资源,推进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建立种质资源库(圃)。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支持芜湖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培育2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家种业上市公司。依法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农作物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

2)优化提升特色种植业

蔬菜产业。以规模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在稳产保供的基础上,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绿色精品蔬菜、优质水生蔬菜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地区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响的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建成联农带农能力强、消费信任度高、营养保健水平高、资源集聚的蔬菜产业强市。

专栏4  提升发展蔬菜产业

发展目标。202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总体稳定,达到9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180万吨,绿色食品蔬菜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招商引进和培育大中型蔬菜生产、精深加工、物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17个,培强4个标准化菜篮子工程基地,培育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30个,培育2家超亿元绿色蔬菜新型经营主体;打造长三角地区著名品牌5个;建立全国重要的区域性蔬菜交易中心1个;培育蔬菜三品一标产品130个。

主要举措。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绿色食品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扭转关键短板环节,持续优化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做优第一产业,扎实推进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多样化培育芜湖特色的精品蔬菜品牌;做强第二产业,开展双招双引,大力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引领全市绿色食品蔬菜深加工上台级,到2025年全市80%以上规模蔬菜生产主体实现产地净菜加工规范;做活第三产业,加快蔬菜冷链保鲜、分拣直供、电商物流和休闲观光菜园等发展,拓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打造绿色食品蔬菜全产业链生产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高质量服务环境,加快长三角蔬菜产业一体化发展,为均衡蔬菜淡旺季供应和蔬菜加工产品多样化作出更大贡献。

区域布局。优质绿色水生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在无为市、南陵县,以荸荠、莲藕、茭白、芡实等水生蔬菜为主。

绿色标准化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在鸠江区,是全市绿色食品蔬菜产业主要的设施蔬菜基地,以西红柿、辣椒、茄子、芦蒿、豇豆、丝条、黄瓜、贝贝南瓜、鲜食玉米等多样化蔬菜为主。

优质绿色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在湾区、繁昌区、三山经开区,以小青菜、大白菜、萝卜、黄瓜绿色生态型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冷链保鲜加工企业集群为主。

优质绿色食用菌生产加工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南陵县、湾区,以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及配套加工产品为主。

果品产业。以打造精品果业为目标,围绕品种提升、品牌创建、主体培育等关键环节,提升葡萄、桃、蓝莓、草莓等特色优势水果的产品品质和品牌优势,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水果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打造集产业示范、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水果产业特色村。十四五期间,打造市级数字化果园示范区20个。到2025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

莲子产业。以湾区陶辛镇、南陵县弋江镇为核心区块,做优与休闲配套相适应的莲子产业。重点建设一流的莲子加工和精深加工基地,积极发展莲子酒、特色食品、文创产品、节庆活动等与莲子、荷叶相关产业,大力打造融产、学、研为一体的莲子全产业链。以陶辛水韵为龙头,提升打造陶辛荷花小镇

青梅产业。以繁昌区为核心,培育和发展壮大青梅产业,做强休闲食品产业。以2中国梅花节6“66中国梅子节为推介重点,谋划全产业链开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中国梅文化地标的青梅健康小镇。到2025年,全市发展青梅种植10万亩以上,青梅产值突破30亿元,形成从种苗繁育、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休闲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蓝莓产业。以无为市和南陵县为核心,支持安徽紫约蓝莓等本土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户参与的生产体系,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蓝莓规模化种植面积达3万亩。通过举办蓝莓采摘节等方式,打造蓝莓产业体验式乡村旅游业。不断开发蓝莓干红、果汁、果酱、蓝莓醋、花青素提取液、蓝莓蜜、月饼等休闲食品,打造集技术管理、标准管控、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品牌运作的全产业链。

油菜产业。以湾区油菜产业省级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为抓手,实施耕地轮作试点,推动油菜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油菜产业发展能力。以湾区六郎镇、三山经开区峨桥镇响水涧、鸠江区白茆镇、南陵县霭里等为重点,发展油菜花海休闲经济。

食药用菌产业。建设以南陵县籍山镇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2+4+N”食药用菌产业聚集区,到2025年食药用菌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建成菌旅(农)康养融合的云菇小镇。培育润杨生物科技公司、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中药材产业。以南陵县三里镇、何湾镇等丘陵山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丹皮、艾草、金银花等传统中药材产业,建设道地特色药材发展区和林下生态药材发展区,打造兼有种植、加工、科普教育、休闲观光、食疗养生、展示展销等功能的中草药田园综合体。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建立绿色环保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

紫云英产业。以南陵县弋江镇为核心,提升紫云英种籽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紫云英+”产业,发展紫云英+水稻紫云英+中蜂紫云英+田园康养紫云英+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延长紫云英产业链条,打造紫云英小镇

茶叶产业。大力开发全市的丘陵岗地资源,推广生态化无公害茶叶种植模式,积极发展绿茶、白茶、黄茶等茶叶种植,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充分利用峨桥茶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创茶叶知名品牌,做茶叶精品。到2025年,全市茶叶面积发展到10万亩左右。

林特产业。实施一亩山万元钱工程。充分利用全市林下资源,发挥林荫优势,发展立体林业,建立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基地,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粮、林草、林禽、林菜以及森林游憩等集农、林、牧、游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加快五华鸡的推广应用,构建新型环保的生态林下养殖模式。

其它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莲藕、荸荠等特色农产品种植。

3)做大做强生态养殖业

以生猪(圩猪)、家禽(五华鸡)、水产等为重点,以家庭农场、养殖基地和养殖大户为主体,以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为方向,发展特色养殖、生态养殖,提高全市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推动畜禽和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做大畜牧养殖。高质量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以提质增效,做精做强为目标,发展一批大型生猪养殖基地,加快推进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建设,持续推进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改扩建,争取企业早日投产,形成实有产能,实现生猪增产保供。家禽年出栏维持在7000万羽左右,生态养殖比重占75%以上,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户),促进粪肥还田。打造五华鸡、圩猪特色产业,实施品牌培育行动。力争到2025年,培育在全国及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畜牧业品牌1个以上,创建示范畜禽屠宰场,建成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屠宰企业2家以上,年屠宰生猪能力300万头,辐射长三角。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进养殖场兽用抗菌药减量工作。

专栏5  提升发展生猪产业

发展目标。2025年末,生猪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提升,一二三产发展深度融合,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保护和猪业发展相得益彰,养殖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养猪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生猪产业总产值10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0亿元,二产产值70亿元,三产产值10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数量达5家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3家以上,猪肉产品深加工、智能化车间、休闲养殖园、养猪文创馆等企业数量增加。

主要举措。坚持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的基本方针,以稳定供给、提质增效、保障安全、环境友好为目标,依托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冷链、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一体化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一二三产联动融合逐步深入;大力培育和招商引进绿色食品生猪产业链补链、升级、智能、休闲项目,尤其是针对非洲猪瘟与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新建全封闭内循环无污染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养猪项目;支持芜湖双汇、南陵温氏、南陵明康汇、无为新希望等大型本地企业,做大做强生猪饲养、屠宰、深加工产业;全力打造涵盖仔猪繁育、商品猪育肥、屠宰深加工、物流市场的全产业链领军型龙头企业,以大项目大企业带动产业链扩张,通过重大产业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将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绿色生猪产品生产加工的重要供应基地、圩猪种源繁育基地、全省现代生猪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全省优质生猪产业集研发、生产、屠宰、加工、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

区域布局。按照芜湖双汇、南陵温氏、南陵明康汇、无为新希望等大型本地龙头企业的优势集聚区,根据禁养区方案,将无为、南陵定位为生猪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区,充分利用湾、繁昌山区、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养猪、特色养猪产业集中区域,全市绿色食品生猪产业区域布局如下:

生猪优势发展区:主要分布于无为市、南陵县,以南陵温氏、南陵明康汇、无为新希望等为龙头,以全封闭智能化生猪养殖为主。

圩猪特色发展区:主要分布于湾区、南陵县,以湾区三利养殖场、南陵温氏等为龙头,重点培育优质圩猪新品系,发展圩猪良种繁育和集中养殖基地,打造芜湖圩猪地理标志特色品牌。

肉制品加工发展区: 主要分布于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芜湖双汇食品等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物流配送等二三产业。芜湖双汇年可屠宰生猪200万头,用于生产冷鲜肉100万头,猪肉深加工100万头,年产高低温肉制品10万吨,生产的双汇品牌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专栏6  提升发展家禽产业

发展目标。面向长三角大市场,充分挖掘全市绿色食品家禽全产业链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优质、高值化禽产品,加强绿色食品家禽一二三产融合开发力度,加速规模化、智能化、自动化、集约化发展。到2025年末,实现全市绿色食品家禽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40亿元、二产45亿元、三产15亿元。2021-2025年各年度家禽产业一二三产产值逐年增加,结合双招双引,加大支持力度,使家禽产业大型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0个,创出新拳头品牌数量1-2个。

发展方向。以加快家禽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为发展方向,以加快家禽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抓好林下生态养殖,加速绿色食品家禽产业向集聚区集中;针对精深加工严重不足的突出短板,强化双招双引力度,引进深加工项目;支持本地芜湖金邦畜禽、芜湖惠诚禽业、无为东隆家纺、安徽文翔羽绒、无为光明体育用品等禽类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改升级;加速绿色食品家禽全产业链建设,加强禽类产品加工与餐饮服务、养殖加工与休闲农业紧密衔接,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把芜湖以五华鸡为主的绿色食品家禽产业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绿色禽蛋、禽肉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羽绒制品出口创汇重要基地。

区域布局。家禽养殖优势发展区:主要布局在繁昌区、南陵县、湾区,重点以繁昌区为中心,扩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麻黄鸡(五华鸡)肉蛋鸡养鸡集中区,带动全市的五华鸡产业、禽蛋养殖加工产业;加快发展南陵县皖南三黄鸡特色养殖集中区和湾区肉鸽养殖集中区。

鸭养殖和无为板鸭加工集中区:主要布局在无为市、南陵县,充分利用全市水网圩区的众多湖泊池塘大沟,加大鸭养殖规模,建设绿色食品鸭养殖集中区;加速做大做强无为板鸭深加工,招商引进大企业,建设绿色无为板鸭加工产业集中区,研发无为板鸭制作工艺,开设无为板鸭旗舰店和连锁店,产品大量进入长三角市场。

羽毛羽绒加工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无为市,重点支持无为市建设羽毛羽绒加工工业园区,聚集大型羽绒羽毛加工企业,研发制造羽绒制品、羽毛工艺品、羽毛球体育制品等,成为省内、乃至长三角重要的羽毛羽绒回收集散地及羽制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

做强水产养殖。推进水产绿色健康生态养殖和长江常见经济鱼类工厂化养殖。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积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发展池塘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增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用兽药减量行动。以池塘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设施为建设重点,大力实施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推进繁昌申航渔业循环水养殖淡水项目,着力争创国家级淡水鱼养殖基地。实施好无为泉塘农业强镇万亩河蟹高标准养殖项目,加快提升无为河蟹生态养殖规模和规格质量,提高无为螃蟹知名度。推广小龙虾稻虾种养模式。做大湾区青虾产业,推广虾蟹混养、双季养殖模式,做强陶辛陶辛青虾品牌。积极发展南陵龟鳖养殖。沿水阳江裘公河水系创建花桥河蟹、青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5万亩,推广太湖二号青虾、大亲本河蟹生态混养模式。借助三水共治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六郎和大港、花桥惠民湖等重点水域净水生态养殖。开展细鳞斜颌鲴、龙纹斑、美洲鲥、塘鳢等特色品种技术攻关,推广特色、中高档水产养殖品种。积极拓展养殖空间,扎实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

专栏7  提升发展水产产业

发展目标。2025年,水产全产业链结构更加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提升,一二三产发展深度融合,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保护和渔业发展相得益彰,实现渔业现代化。全市水产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达80亿元,第二产业5亿元,第三产业15亿元;养殖面积稳定在5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8万吨以上,大中型水产龙头企业等数量达10家以上,健康生态养殖面积达到75%以上,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主要举措。加速绿色食品水产产业“5244”工程建设。建设提升5大绿色原料基地、2个加工园区、4个产业强镇、4个产业集群。即无为和湾河蟹、鸠江鲈鱼、湾青虾、无为和南陵龟鳖、无为和繁昌小龙虾5大绿色原料基地;无为河蟹、龟鳖2个加工园区;泉塘河蟹、陡沟龟鳖、陶辛青虾、奎湖鳙鱼4个产业强镇;无为市和湾区河蟹、湾区青虾、鸠江区鲈鱼、无为市和南陵县龟鳖4个省级产业集群。

强化绿色食品水产产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水产品牌,培育无为螃蟹、无为草龟、陶辛青虾、奎湖鳙鱼等区域公共品牌;加强无为江十月生态,安徽盛典农业小龙虾品牌,无为、湾河蟹品牌,安徽惠民实业渡江宴水产调味酱,无为草龟等水产品加工品牌建设。

迅速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水产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市三品一标水产品认证有效使用数逾220个,三品一标水产品产值占比超40%

区域布局。近郊休闲渔业观光区:主要分布于镜湖,弋江,鸠江及繁昌区四区的养殖水面,重点发展休闲渔业、垂钓观光、水上农家乐等绿色水产三产,兼顾发展优质鱼类、观赏鱼类养殖和水生生态修复等。

渔业发展重点区:主要集中于无为市,是芜湖绿色食品水产产业发展的重点,作为省级以上芜湖渔业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精心打造,加大河蟹良种培育及生态养殖产业质量和效益提升,兼顾大力发展四大家鱼及优质鱼类苗种繁育生产产业。

特色养殖重点区:主要集中于湾区、南陵县。湾区作为芜湖市乃至全省青虾养殖重点区域,南陵县作为龟鳖和鳜鱼养殖重点区。一是重点培育湾陶辛青虾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场(基地),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青虾养殖产业提供苗种保障;二是依托南陵县有贤龟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龟鳖、鳜鱼苗种繁育,加大龟鳖、鳜鱼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为全市龟鳖及鳜鱼生态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奠定苗种和技术支撑。

4)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按照农业工业化发展方向,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打造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和农产品加工,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雁型梯队,做大做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环节。力争十四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6%,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超过10%

深化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重点打造弋江区、无为市、鸠江区三个农产品加工强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聚园区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园区规模,填补100亿、甚至200亿元加工园区空白。支持三只松鼠、溜溜果园、中联农机、东绒羽绒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全市力争新增1个县区、1个产业园和3个企业进入全省强县、强园、强企。

不断壮大休闲食品产业。以三只松鼠、溜溜梅、同福碗粥等龙头企业为基础,不断完善原料生产、加工、检测等上下游产业,形成休闲食品产业集聚,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休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以青梅、莲子等药食同源产品为重点,引进或培育一批功能食品加工企业,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发展富养型、旅游型、休闲型食品。

专栏8  提升发展休闲食品产业

发展目标。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休闲食品青梅种植-溜溜梅产品产业基地5万亩,总产值20亿元;蓝莓种植-加工产品产业基地3万亩,总产值12亿元;“山核桃种植-三只松鼠坚果产品-电商销售产业基地3.5万亩,总产值140亿元;陶辛莲子全产业链基地2.5万亩,总产值10亿元;全市绿色食品休闲食品产业拥有绿色食品企业10个,拥有驰名商标产品品牌3个。全市绿色食品休闲食品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一产总产值12亿元,二产产值58亿元,三产产值130亿元。

主要举措。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大对全市休闲食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拓宽加工层次深度,加大延伸研发新产品和品种更新换代力度,逐步提升休闲食品的全营养、养生性和即食性水平;加快保鲜、保质课题研究,加紧技术攻关,合理解决科学使用低限量保质添加剂的难点问题;增进产品创意性设计和包装,加大食品的口感、味觉和感观的深度研究和突破。

加快休闲食品大型龙头企业溜溜梅、三只松鼠和同福碗粥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优化和改进食品添加剂配料及配比,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开拓区域营销网络,组织休闲食品旗舰店、专营店和连锁店布点建设。使全市休闲食品加工逐步走向品牌国际化、市场细分化、口味多元化、产品健康化、质量标准化、包装个性化、生产产业化、产业规模化方向迈进。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食品休闲食品生产和加工供应重要基地,打造绿色休闲食品强市。

区域布局。绿色休闲食品重点发展区:主要布局在繁昌区、无为市;绿色蓝莓全产业链发展区:主要布局在南陵县、无为市;绿色水果休闲采摘发展区:主要布局在全市各区域;绿色莲子全产业链发展区:主要布局在湾区陶辛镇及其周边。

5)做强乡村休闲养生业

探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农旅文体融合,打造三生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围绕自在无为-生态之旅魅力湾-韵动之旅探源繁昌-徜徉之旅乡约南陵-眷恋之旅4条市级精品线路和休闲农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以十大特色乡村旅游集聚区为核心,强力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发展。提升建设丫山花海石林、大浦乡村世界等一批高等级景区。积极推进青梅小镇、云菇小镇、殷港艺创小镇、红杨汽车休闲运动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繁昌江南慢谷田园综合体、湾春华秋实田园综合体等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后沙村、中分村、八都何村等为代表,整合美丽村落的生态、产业、人文等资源和禀赋,或单打独斗,或村村联手,或与景区结盟,打造一批村庄型旅游景区。加快推进官巷水街、龙尾张最美乡村、青安江畔百鸟滩、花桥古渡记忆等项目建设。提升打造芜湖古镇、鸠兹古镇、西河古镇等古镇,深化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依托泉塘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水产养殖基地,积极建设休闲渔业集聚区,打响休闲渔业品牌。积极推进集科普、收藏、研究、娱乐性于一体的芜湖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基地项目。打造一批具有芜湖特色乡村节庆活动品牌,精心培育节庆旅游、自驾车旅游、养生旅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乡村夜经济。推出芜湖特色旅游工艺品和伴手礼。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拉动芜湖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品销售。到2025年全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人数超1500万人次,年综合营业收入40亿元。

聚焦养心、养生、养老三养体系,大力推进登山步道、绿道等项目建设,开展康养市场主体培育,开发休闲运动基地、森林康养基地等一批康养项目,开发同福碗粥为代表的康养食品,推广一批康养食谱,着力把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养生旅游目的地和现代康养福地

6)培育乡土特色产业(乡愁产业)

围绕留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积极推进乡愁+”。以乡愁为主题,充分发挥芜湖人文积淀深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优势,支持传统特色乡土美食和手工艺品发展,把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小作坊、小手艺等小产品做成大产业,通过乡愁的实物化、产业化、礼品化,把乡愁转化为乡愁产品、乡愁礼品,把记忆中的乡愁变成带得走的乡愁,促进民宿(农家乐)和美丽乡村农旅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加快发展。

实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和推广传统手工艺品。推广梅花糕、藕稀饭、小笼汤包、虾籽面、酥烧饼、汤沟酥糖等传统特色小吃,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传统特色小吃制作主体和农家传统特色小吃园区(街区)。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一批文化、康养、创意、运动产业,推广乡土特色品牌。持续办好广济寺庙会、官陡庙会、九十殿庙会、白马山庙会、黄浒赛龙舟、凤凰美食节、农民丰收节等乡愁浓郁的农事民俗节庆活动,做到季季有亮点、月月有节庆、周周有活动。

 

 

 

 

 

 

 

 

 

 

1 乡愁产业示意图

7)优化乡村综合服务业

积极发展乡村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网络,提升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聚焦生鲜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问题,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支持区域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鼓励发展田头冷库。积极推进农超、农批、农企、农校对接,加快培养农产品职业经纪人,努力打通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农村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实施邮政在村快递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行动。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农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托幼、环境卫生、婚丧礼仪、修理装饰等生活性服务功能,开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产品,推动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

8)加快发展农机装备业

支持重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主研制能力,围绕做强传统农机产品技术升级、做大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发展循环农业装备、推进智能农机装备、推动智慧农业示范等方面发力,形成芜湖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国际、国内具有传统农机知名、现代农机领军、智能农机引领的地位。以中联重机为龙头的农机战略产业集聚基地,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代物理农业装备等薄弱环节机械的研发。支持农机装备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促进种养加、粮经饲全程全面机械化创新发展。孵化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农机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农机装备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好农机企业新型农机产品检测鉴定的相关服务。鼓励大型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鼓励农机企业依托一带一路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进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农机装备质量可靠性建设。鼓励申报精准农业、智能农机、绿色农机的各类产品标准,支持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基地共建实验检测平台建设。2025年,农机制造年主营收入达360亿元,智慧农业推广服务覆盖100万亩以上,打造两个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9)积极发展乡村数字农业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打造芜湖数字乡村大脑,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拓展智慧农业、信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推进“5G+”乡村产业、乡村治理、民生服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核心业务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推进行业监管数字化应用,构建农用投入品---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强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将互联网、数字化知识技能纳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到202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200亿元。

10)加快开发资源环保业

挖掘利用生物质能,发展乡村资源回收和循环经济等产业,开发垃圾分类、污染处理等装备,推进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秸秆、投入品包装物、地膜等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标准化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秸秆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稳步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以上。

(二)构建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统筹一心三带四区布局

1)一心

一心即田园绿心,包括美丽乡村一环五线一环以内及环线周边区域,涉及湾区、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繁昌区、三山经开区,是芜湖绿色都市农业开发的主阵地。以都市田园、城市绿心为定位,连片打造一批千亩、万亩大田畈,重点发展精品农业、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绿色都市农业,融入旅游、文化等元素,建设农业精品园、采摘园和农业庄园等农旅文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打造成为全市的大田园绿心,为城市居民生活休闲提供配套服务,为城市化提供生态条件。

2)三带

三带即无为西部低山丘陵林特产业带、繁昌南陵南部低山丘陵林特产业带、沿江现代生态渔业先行带。

无为西部低山丘陵林特产业带,自北部市界延伸至西南,包括严桥、开城、蜀山、鹤毛、昆山等镇,岗峦起伏,土层多含砂砾,部分为裸岩。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山核桃和水果等经济林特产、山地蔬菜以及精品畜禽业。

繁昌南陵南部低山丘陵林特产业带。主要包括繁昌的西部、南部和东南部,南陵的西南部。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山核桃和水果等经济林特产、山地蔬菜。

沿江现代生态渔业先行带。由长江及其支流沿岸滩地组成,重点发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和长江常见经济鱼类工厂化养殖。

3)四区

四区即江北粮油水产区、江南粮油种植区、江北优质蔬菜重点发展区、江南优质蔬菜产业区。

江北粮油水产区包括无为市东部低圩平原和中部低岗平畈,西河自西向东汇入裕溪河,水网发达,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重点发展粮油产业,提升发展稻虾(鱼)共生和优质蟹、龟鳖养殖。

江南粮油种植区包括南陵县籍山、许镇、弋江、三里、家发、何湾、烟墩,湾区六郎、陶辛、湾、红杨、花桥,繁昌区平铺、孙村、繁阳等地。区域内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重点发展粮油产业,提升发展水产养殖,配套发展生态循环畜禽业。

江北优质蔬菜瓜果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鸠江区汤沟镇、沈巷镇、白茆镇和无为市陡沟镇等地,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化蔬菜瓜果和标准化蔬菜瓜果种植,配套发展生态循环畜禽业。

江南优质蔬菜瓜果产业区,主要包括繁昌区繁阳镇、荻港镇、孙村镇、新港镇、峨山镇,湾区六郎镇、陶辛镇、花桥镇和三山经开区的三山街道、保定街道、峨桥镇等地,重点发展优质蔬菜瓜果种植,配套发展生态循环畜禽业。

 

 

 

2  芜湖市现代农业功能分区图

 

 

2.搭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

高水平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高能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整合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强镇、一二三产融合园区等产业平台,高水平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集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健全平台高端要素汇聚机制,合理布局物流、仓储、市场、交通等配套设施。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镇覆盖率达50%以上。

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分级确定乡村主导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市级重点支持芜湖大米品牌振兴、休闲食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县级围绕一县一业要求,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培育2个全产业链的优势主导产业。乡镇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总体规划、统筹推进,打造一镇一特全产业链,建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经营主体明确、组织程度较高、助力强村富民的现代农业示范镇。村级充分挖掘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专栏9  打造一县一业

无为市羽毛羽绒产业。无为是全国重要的羽毛羽绒集散地,羽毛切片占据了全国超70%以上的供应量。羽毛球产量约占世界羽毛球产量的9.7%。全市无为板鸭门店超过1000家,年产值超过12亿元;培育各类羽毛、羽绒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羽毛球生产较大规模的企业15家、羽毛球原料收购及切片加工企业35家、水洗绒及羽绒制品生产企业7家。形成了毛片、羽毛球、水洗绒及绒制品四大板块的生产格局。

无为市水产产业。无为滨湖临江,水域面源广阔,水质优良,特色淡水鱼产业发展条件优厚,全市水域面积4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3.3万亩,其中螃蟹、四大家鱼、小龙虾为主要养殖品种,占总养殖面积的96%。已发展螃蟹、龟鳖、青虾等特色水产养殖面积17.5万亩,占种养殖面积的75%以上。形成了以刘渡、泥汊、泉塘为代表的15.6万亩螃蟹养殖区;以陡沟、福渡、无城为代表的15.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养殖区和陡沟、泉塘、石涧为代表的0.2万亩高标准工厂化龟鳖养殖区。

南陵县稻米产业。南陵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称,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含复种)76万亩、年产量35万吨,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到十四五末,南陵大米将基本实现绿色生产标准化、品种区域专用化、品质管理精细化、品牌价值高端化,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5万亩、年产量35万吨。

镜湖区稻米产业。以大米生产加工销售为主,主导的大米产业三品一标数有3个,纳入芜湖大米品牌的有2家企业。全区坚持以龙头企业(示范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主体+种粮大户为产业发展模式,其中芜湖国丰粮油有限公司为辖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该公司拥有基地2万亩及辐射周边订单10万亩,带动整个方村地区的大米产业发展。

弋江区休闲食品产业。该区已集聚以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优库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规模以上休闲食品企业,面向消费者提供包括坚果、果干、烘焙、肉食等400款精选休闲零食,培育出三只松鼠”“小鹿蓝蓝”“铁功基”“优美滋”“老金磨方等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

鸠江区蔬菜产业。鸠江区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5.2万亩(含复种),产量56.53万吨。其中设施蔬菜约18.5万亩,产量43.61万吨。全区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家,省级蔬菜标准园4家。三品一标认证蔬菜生产经营主体11家,均进入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

区油菜产业。区是安徽省油菜生产强县,全区油菜种植面积11.2万亩,规模生产经营主体625个,油菜产业三品一标2个,油菜种植品种多样,其中邡油777高含油品种种植面积有2万亩。全区年产菜籽近2万吨,一产产值1.8亿元以上,一二三产总产值8.72亿元。目前本地油菜籽加工企业近30家。

区粮食产业。区是全省产粮大县,全区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0万吨以上,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在33万亩,种植模式以-中籼稻-再生稻模式为主导,-”“双季稻为辅,全区建设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面积20.2万亩,并建设万亩核心示范片5个。

繁昌区稻米产业。2020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31万亩,粮食作物总产8.12万吨。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种植规模15.4万亩,2020年总产量7万吨。拥有2家省级大米加工龙头企业、4家规上大米加工企业,大米年加工能力20万吨,2020年产值4.62亿元。集聚了同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源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加瑞食品有限公司等稻米加工和深加工龙头企业。

繁昌区青梅产业。2020年全区青梅种植面积达1.1万亩,到2022年全区青梅种植面积达2万亩,创建产学研青梅示范园2个。组织实施青梅产业+金融+科技试点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拥有以青梅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溜溜梅的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青梅健康小镇获批创建省级特色小镇。

三山经开区蔬菜产业。全区蔬菜复种面积5.85万亩,其中设施面积1万多亩,产量15.55万吨,年产值达4.58亿元。

打造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依托陶辛青虾、无为螃蟹、无为草龟、南陵紫云英弋江籽、芜湖大米、奎湖鳙鱼、南陵大米、湾山芋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荻港香菜、繁昌青梅、同福大米等地方特色产品,提升建设湾陶辛青虾、无为螃蟹、南陵紫云英弋江籽、湾陶辛莲子、南陵奎湖鳙鱼等5个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争取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打造农业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产业发展,探索符合实际、形式多样、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文化、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繁昌青梅健康小镇、陶辛荷花小镇、陡沟水产文旅小镇和三山油彩峨桥田园综合体、繁昌江南慢谷·多彩孙村田园综合体、南陵许镇南陵大浦田园综合体、南陵烟墩霭里田园综合体、无为九华元梦田园综合体、无为山水涧红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湾水乡六郎田园综合体、春华秋实田园综合体、镜湖龙图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农业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

3.大力实施科技强农工程

坚持科技强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机制综合应用。深化专家团队+地方服务小组+科技示范主体科技特派员机制,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与安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省农科院、安徽师范大学等合作,加快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的链式复合型科技特派团,有序推进一县一团、一团一业。聚焦全市农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融合技术创新,抢占未来农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完善集研发、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机制。继续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力争在编在岗人员参与农技服务达到95%以上。每年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1-2名。以休闲食品产业、芜湖大米产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优势家禽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链为重点,每年引进1-2个国内外农业顶尖人才创新团队,每个主导产业成立首席专家工作室。建设1个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培养1个以上具有长三角区域竞争力的农业科研团队和2个左右的骨干创新团队,形成600多名基层农技推广骨干队伍。


专栏10  实施科技强农工程

1、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支持在芜高校加强涉农学科建设,深化专家团队+地方服务小组+科技示范主体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机制,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100名左右,实现全市行政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以休闲食品产业、芜湖大米产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优势家禽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链为重点,每个主导产业成立首席专家工作室。依托芜湖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培训机构,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400人次。加强县、镇两级农技队伍建设,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2、现代特色种业提升行动。加大弋江籽紫云英、圩猪、五华鸡、凤丹等芜湖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种开发力度。常态化开展种质资源征集工作,每年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10份以上。支持种业企业开展南繁育种,重点加快引进水稻、果蔬水产等特色优质品种。扶优扶强种业企业,加大杂交水稻育种基地建设、紫云英等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支持力度。到2025年,紫云英种子销量占全国50%以上,全市紫云英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力争培育种业上市公司1家。

3、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围绕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推广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粮食220万亩。推广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2万亩,全市80%以上规模蔬菜生产主体实现产地净菜加工规范。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推进渔业全程标准化生产,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7.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到34万亩。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3个、企业品牌8个、产品品牌5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400个。

4、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加快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开展稻米、水产、果蔬、生猪、家禽、休闲食品等6个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建立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30 个以上。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初(粗)加工;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秸秆、畜禽粪污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重点培育百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支持繁昌创建成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860亿元,占全省总量1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打造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9。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8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均达85%以上。

6、数字赋农行动。复制推广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经验模式,推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数字农业工厂4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85个。支持打造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稻米产业互联网,数字芜湖大米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支持以三只松鼠、溜溜果园等企业为龙头,发挥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等渠道作用,开展精准对接,扩大网上销售,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00亿元。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4.大力实施机械强农工程

认真落实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关键机具发展,加大绿色环保、智能高效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继续开展连栋温室大棚、成套设施设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机具补贴。开展地方农机购置专项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积极探索水稻和油菜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秸秆回收利用等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继续扶持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和机械化育插秧(钵式育秧)基地建设。到2025年末,全市扶持创建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达100家。全面实施农机作业保险。进一步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实施,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步伐,引导农机装备绿色发展。

强化示范引导作用。补齐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发展短板。紧扣粮食安全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主线,加快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支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多措并举,破解水稻种植机械化率不高的难题,推进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集成配套,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生产经营模式,到2025年,全市争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国示范县(区)2个。统筹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重点解决农机进地难、作业难、效率低等主要问题。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提标升级活动,支持农机合作社承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鼓励有条件县(市)区建设区域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快速救援等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到2023年底,提前完成变型拖拉机清零任务。

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43万千瓦,农业机械化进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阶段。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专栏11  实施机械强农工程

 1、特色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培育行动。加快以中联重机为龙头的农机战略产业集聚基地建设,促进农机装备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代物理农业装备等薄弱环节机械的研发,鼓励大型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25年,农机制造年主营收入达360亿元,占全省总量50%以上。力争打造两个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2、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组建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建立农产学研定期对接和会商机制。依托科技计划(专项)、首台套补助和首台套保险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全国农机补短板行动,提高芜产农机市场占有率。研制适应丘陵山区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适应养殖业发展的洗消饲喂、尾水净化、粪污处理等农机装备。

3、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到2025年,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水稻主产县每个镇建 1个以上育秧中心,粮食主产县每个镇建 1 个以上粮食烘干中心。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打造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5个、部级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2个。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 6个。

4、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实现农业镇全覆盖,到2025年,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2个、新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40名、农机手4800名。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5、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工程,建设千亩片、万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推深做实田长制改革,田长制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9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4%

6、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以蔬菜、水果等主产区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到2025年,新增冷藏保鲜设施250个,库容25万立方米。

5.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推广全程标准化生产和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建设与省、国家互联互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将全市规模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平台,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加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覆盖,所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信息平台管理。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围绕主导产业选育品牌,到2025年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400个以上。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增加到268万亩,覆盖率达60%以上。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构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索可信赖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创新智慧监管新模式。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到2025年,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85%,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6.推动数字农业和信息化

加快完善芜湖市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整合。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完成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以智慧芜湖大米发展为龙头,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市。实施农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区域地面实时观测和信息精准采集分析。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建设数字植物工厂、养殖工厂,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推动农业数字化。加强农产品流通营销数字化应用,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以三只松鼠、溜溜果园、吾悦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发挥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等渠道作用,通过网上营销、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展精准对接,扩大网上销售。支持各类农业主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网上开店,支持农产品线上品牌建设。大力推动快递下乡,支持县域发展专门面向农村的本地化物流企业,创新农村物流新模式。实施农村电商服务站提升改造工程,拓展站点服务功能。

7.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和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大力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产业的发展。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全面推进政府向农业经营服务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加强农产品储藏、运输、冷链物流体系和农村物流站场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培育一批营销服务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积极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模式,构建上联生产基地、下接零售终端的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

8.培育一批农业全产业链

按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加快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进程,推动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一二三产融合,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升价值链,组合供应链,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积极打造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十四五期间,全市围绕粮油主导产业和绿色蔬菜、精品水果、高效畜禽、名优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6条省级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

9.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继续完善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小吃品牌等为重点的品牌体系。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发展一批特色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支持一批联创品牌、共享品牌,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重点打造芜湖大米、南陵大米、湾蔬菜、无为螃蟹、无为板鸭、鸠兹源南陵紫云英弋江籽等区域公用品牌,将芜湖大米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争创全国籼米第一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畜禽产品品牌。力争将陶辛莲子、无为螃蟹、五华鸡、华强无抗蛋、天旺肉鸡、集爽宠物食品等品牌产品打进长三角市场。加强农产品品牌整合和推广,提升芜湖农产品品牌形象。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

10.融入长三角农业一体化

在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渔业资源修复养护、农产品市场营销、乡村休闲旅游推介、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培养和乡村科技服务等方面强化交流合作,推进长三角农业创新赋能联盟和长三角农创客发展联盟建设,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深入开展“158”行动示范创建,围绕全市休闲食品、芜湖大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新建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到2025年,省、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分别达30家、100家,每个省市级基地产值增长10%以上,基地农产品及加工品沪苏浙地区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

11.构建农业开放新格局

实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双向驱动战略。积极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农业合作,共建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强国际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强化产业链招商,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端人才境外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人才。依托省级农产品境外促销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12.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

有效降低农机能源碳排放。鼓励和引导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农机加快淘汰和升级换代。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改善农机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农机节能技术培训,引导广大农机手逐步增强低碳环保农机作业理念。

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加快建设肥药两制改革精准管控系统,建立主体一户一码数据库,针对全市主导产业推行肥药定额施用制度,科学指导农业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施用,减少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力推广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合理利用生物质能。

有效提升农业碳汇能力。开展农业碳汇体系项目研究,不断提升农业碳汇能力。探讨低碳渔业发展路径。加快建立农业碳汇监测、核算标准。积极推进免耕、休耕和轮作等保护性耕作制度试点。

(三)构建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土地有序流转,鼓励整村流转、集中连片流转,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升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规范交易行为。统筹规划土地流转后农业产业布局,全面落实土地流转准入审核机制,制定出台产业准入标准和配套政策,实现集中收储、成片流转、成片开发。进一步提升土地流转的数量和质量。到2025年,全市土地流转率力争达75%以上。

2.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培育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达到1.2万家。围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实施农民合作组织提质行动,推动合作社规范、联合发展。以家庭农场整体提升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带动面上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支持合作社联合发展,鼓励家庭农场以抱团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组建家庭农场联盟,探索打造一批家庭农场联合体,推动区域性连片发展。推进家庭农场在生产、管理、销售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坚持见苗浇水大树移栽并重,内培外引一批真心搞农业、真情带农民的大企业。

3.积极培育新农人”“农创客

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主体作用,完善培训机制。完善农业领域创业就业政策,落实扶持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机制和政策,扶持农民创业就业。推广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发展新兴农业农村产业。鼓励各类人才向农业农村汇聚,壮大新农人农创客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在外乡贤等各类人士回乡下乡创业创新,通过新农人创业带动老农民就业。积极引导新农人农创客建设创业农场。

4.加强现代农业项目双招双引

完善农业农村招商项目库,出台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负面清单,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生产性服务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营销、品牌建设等领域。以6大百亿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积极引进人才、资本、技术、模式等各种要素向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做大、做专、做精、做强,组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领军羊。鼓励和引进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绿色食品产业大型企业集团。支持大企业结成龙头企业+基地+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推进四化同步中加强谋项目、抓投资,加大现代农业项目双招双引力度,每年引进农业投资项目超100亿元。

(四)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1.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积极防范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创新气象为农服务载体和体制机制。以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高农村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提高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进一步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不断完善农业大灾保险机制,积极争取水稻等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实现农业政策性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

2.完善农资供应保障体系

大力加强农资市场建设,做好农资物流配送,提供良种、化肥、农药、薄膜、农用生产器具等,以系统化、一站式的便民服务,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高毒低效农药,从源头上消除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隐患。

3.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健全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和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开展资质认定,保证检测工作科学、公正、有效。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渔政、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海事、水务等部门联合执法、联防联控。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坚决斩断非法捕捞、运输、销售地下产业链条,务求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标准化建设,注重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全面提升执法硬件水平和实力。强化农业行政调解,努力化解行政争议。

(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既有主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并分类做好统筹衔接,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等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加强对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进行防止返贫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持续稳定发挥作用。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农副产品产销对接行动,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援助服务。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在全市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重点帮扶村集中支持。积极组织经济强县(区)与全省其他欠发达地区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优势互补。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按照上年度居民收入中位数的40%左右分别确定农村监测线和城镇监测线。从强化兜底保障、缓解支出型贫困、推进开发式扶贫、优化定点帮扶、深化社会帮扶等五个方面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依托市级大数据平台为每个相对贫困监测对象建立电子档案,建设全市统一的解决相对贫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困难申请统一受理、经济状况统一核对、相对贫困统一认定、帮扶救助统一落实。

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一体化动态监测,以大数据管理平台为载体,整合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信息比对和共享。按照农村低收入人口户内特点实行分层管理、分类帮扶。在低收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

二、实施美丽乡村高质量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对标浙北、苏南等国内一流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准,按照统筹规划、体现特质、全域推进、提升质量的要求,强化多规合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合作,统筹推进美丽县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幸福)河湖等建设,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推动美丽乡村从单个村点建设向连点成线、联线成片扩展推进,提升盆景,美化风景,营造天蓝、山绿、水清、田美、村洁的美丽大花园,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芜湖的亮丽底色。

(一)积极打造美丽生态系统

支持各县市区全力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强化工业污染物防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夯实优美生态环境基础。在全市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大力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发动社会各层面积极参与到美丽芜湖建设中。

1.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构建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乡村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分类推进沿江、平原、山区乡村发展。落实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三区三线,统筹城乡空间分类管控和开发,形成科学开发的空间格局。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在红线区域范围内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确保生态用地性质不转换、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引导和激励各乡镇街道、功能区聚焦主体功能,分类指导、分片推进,科学有序实施空间开发。鼓励各县(市、区)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试验示范。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2.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工作,积极开展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3.积极推进美丽田园打造

在全市开展整洁田园、美丽农业行动,清除田园积存垃圾,整治农业废弃物,全面整治田园环境,完善田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生产设施,整治各类杂乱杆线,努力打造形成设施完善、生产清洁、布局合理、产业融合的美丽田园。积极培育稻田景观、果园景观、花海景观,在无为市红庙镇、南陵县烟墩镇、湾区六郎镇、三山区峨桥镇、鸠江区白茆镇等地共建立5-6个景观油菜或彩色水稻观光休闲基地,打响美丽田园品牌。全面开展荒田荒地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出优先控制清单措施。到2025年,农药使用量与2020年相比减少1%;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化肥使用量与2020年相比减少5%

4.全面开展徽水皖韵幸福河湖建设行动

以长江、青弋江、青安江、扁担河、奎湖、横山河、龙窝湖等河网水系为纽带,通过绿道筑网、水系串联、空间营造、文化重塑、产业融合等设计策略,积极开展省级幸福河湖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提升河流生态环境品质。继续完善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到2025年,全域幸福河湖体系全面形成。以更高标准增添河湖智慧成色,加强智慧河湖信息化建设。推进湖泊、河流湿地保护,加强奎湖、东草湖等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建成智慧长江监控平台,健全长江禁渔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建设。

5.持续深化森林芜湖建设

统筹考虑生态、经济、景观三大效益,加强山林抚育和林相改造,进一步打造绿化、美化、彩化的城乡空间。积极开展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落实林长制改革,深入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森林系列创建。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18%以上,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33%、人均公园绿地稳定维持在16平方米,形成景观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

(二)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十四五期间,在全市组织实施新时代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建设“654321”工程,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市域全覆盖。

专栏12  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建设“654321”工程

“6”指建设一环五线6条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

“5”指建设50个以上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4”指推进40个以上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

“3”指新建317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2”指新建2848个以上美丽宜居自然村庄。

“1”指建成10+N个市级美丽乡村旅游集聚区(乡镇)。

1.有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促进资本等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充分发挥城镇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强化城镇对城市功能的承接疏导和对周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重点提升石涧、襄安、六郎、荻港、孙村、许镇、弋江、峨桥、白茆等集镇建设水平,推动产镇融合、镇村联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受益群众覆盖面新增25%左右,让更多农民群众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到2025年,全市推进40个以上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新时代美丽城镇。以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为主要对象,坚持问题导向精品导向特色导向,全面实施以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提升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城镇建设。到2025年,全市所有建制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小城镇特色风貌进一步彰显,把1/3以上的乡镇打造成为特色明显、示范带动效应较强的美丽乡村示范镇。

2.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

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理念,以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美丽宜居自然村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及其它特色产业突出或生态环境优越等村落为重点,扩面和提质并举,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扩面。就是要结合当地传统文化、自然资源、地域特色、产业基础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扩大美丽乡村建设的覆盖范围,打造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十四五期间,在全市新建317个以上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2848个左右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市域全覆盖。

提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整合美丽村落的生态、产业、人文等资源和禀赋,突出美丽乡村品牌建设,或独立,或村村联手,或与景区结盟,打造形成一批自然生态型景村结合型历史文化型产村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到2025年,结合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全市建成50个以上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借鉴浙江经验,探索推进未来乡村(村庄)建设。

大项目建设成片带动。借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天鹅湖片区建设案例,积极谋划弋江区三湖一坝”“三山一圩”“两山一港等大项目带动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探索项目制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形成大项目建设成片带动周边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新机制。

推进村庄梳理式改造。以整个自然村为基本单元,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完善配套设施、整治房屋立面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改,梳理出合理的街巷尺度,修缮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建筑,保留原汁原味乡村特色,通过植入传统文化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做到在不搞大拆大建基础上提升环境品质、挖掘村域特色一步到位

加强被撤并乡镇原政府所在地集镇(村)美丽乡村建设。乡镇撤并对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集镇,促进区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被撤并乡镇原政府所在地集镇(村)出现边缘化现象,管理出现一定真空,其建设、管理、服务问题有待解决。要把原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村)作为重点来对待,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

3.提升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根据道路交通、山脉走势、溪流集水区及其流向、村庄分布、人文古迹、景区景点以及农业园区等各方面因素,以乡韵有约、欢乐芜湖为主题,按照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强村富民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已建的美丽乡村村点和全域旅游廊道,完善服务场景、丰富消费业态、强化智能管理,丰富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建设水平,全方位开展点线面空立体整治,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在全市打造多彩农园环、长江风光线、繁昌慢谷线、弋江风情线、湖光山野线、生态田园线一环五线6环境美、乡味浓、产业强、文化兴、功能全、治理优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形成一环五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欢乐芜湖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格局。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独立或联合建设一批县级美丽乡村风景线,如镜湖区方村街道荆十路等。

 

 

 

3 芜湖市一环五线美丽乡村风景线示意图

4.优先打造“10+N集聚区

整合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优先打造“10+N”美丽乡村建设集聚区。在此基础上,打造陶辛荷韵·水乡、火龙·三湖一坝、白马·三山一圩、马塘·两山一港、方村·鱼米之乡、白茆·农业园区等集聚区,时机成熟一个,认定一个。

专栏13  打造“10+N集聚区

10大集聚区:何湾·花海石林、许镇·富美湖乡、烟墩·原乡体验、孙村·山居慢享、平铺·田园乐享、红杨·古镇探访、六郎·圩田水乡、红庙·红韵印迹、开城·茶养文化、峨桥·油彩乡涧。

N集聚区:打造陶辛荷韵·水乡、火龙·三湖一坝、白马·三山一圩、马塘·两山一港、方村·鱼米之乡、白茆·农业园区等集聚区。

5.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大力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推进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河道景观建设和防洪排涝,对流经城镇、景区的河道堤岸进行自然生态化景观改造。实施五千至万亩圩口达标、新一轮小水库除险加固、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构建水源稳定的饮水、灌溉、生态供水一体化体系,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防治洪涝灾害。加强河湖库水系连通和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改善河道湖泊生态环境等功能。加强山区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加强农村小微水体治理。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风险排查整治。开展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以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进设立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或宣传牌等工作,推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面排查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垃圾堆放等环境风险源。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纳入河(湖)长制,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责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到202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让全市农村居民真正喝上好水。

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生产模式,形成具有芜湖特点的农村公路发展样板。实施农村公路六大工程项目,即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工程、农村公路等级提升工程、建制村通双车道工程、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农村公路三年消危工程、农村公路白改黑工程。将农村公路同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相结合,建设一批产业路、旅游路。继续开展农村公路品质示范路创建。开展高质量发展市级示范镇创建工作,至2025年每年评选2个市级示范镇。突出节假日、旅游旺季等重点时段、关键节点,加强乡村交通拥堵治理,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进一步加强绿道网建设。

推进电力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乡电力均等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供电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持续增强供电能力。有序推进乡村路灯建设,以太阳能路灯、电灯、风能路灯等多种照明形式互为补充,提升农村亮化水平。

推进燃气下乡。提升全市城乡燃气管网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稳定提高城市(城关镇)、乡镇、城边村燃气覆盖率。对于偏远或人口较少且分散居住的村庄,推广使用瓶装液化天然气。

进一步优化乡村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打造数字乡村,推进城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开展农村杆线整治,推进农村杆线序化整理。

专栏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重点解决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加速推进农村公路联网成环、提档升级,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网。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农村供水自动化管理,进一步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到2025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农贸市场、农村夫妻店等传统流通网点改进提升现有设施设备,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到202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

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对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农网改造,推动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全市农村地区实现安全稳定优质可靠的供电服务基本全覆盖,户均配变容量达3.0千伏安。

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宽带网络和4G网络深度覆盖,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园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等5G网络建设应用。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到2025年,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成城乡一体的宽带和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实现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

6.强化村庄特色风貌引导

统筹城乡融合、产村融合、三生融合发展布局。县级要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乡村规划编制委员会,2021年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科学定点、定位、定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稳步开展省、市两级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试点工作。重点加快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优化要素配置,因地制宜布局和建设水、电、路、气、广播、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坚持多规融合,将村庄布局、人口集聚、环境整治、产业培育、人文挖掘、体制创新、组织建设等农村发展元素作为规划编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建成一批体现芜湖地域特色、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村落。结合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农民集聚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治理改造,统筹农房拆后利用。实施宅基地整理、自然村撤并和旧村改造。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庄建设。集聚提升类村庄要尽可能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优势,可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特色保护类村庄历史底蕴深厚、景观风貌独特,要努力保持这类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结合。搬迁撤并类村庄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针对一些具有旅游开发前景的乡村,重点围绕创意农业、田园风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民俗文化等不同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区域品牌,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特色小镇、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

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加强农民建房计划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建房用地刚性需求。加强村庄风貌和农房建设引导,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抓好农居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编制农房设计图集,探索实施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和按图施工制度,逐步实现农户建房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因村制宜,加强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的控制,着力打造错落有致的皖南民居芜湖风貌。

7.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持续开展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等基础性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计划,突出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重点,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统筹推进田长制、林长制、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抓好乡村旅游线路及重点区域提档升级。积极推广湾百村示范提升、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做法和经验,因地制宜打造示范镇村。以评促建,在全市开展最干净、最脏乡镇(村居)评选活动。

继续深化厕所革命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广繁昌区五金店维修+集中储粪池处理模式,实现后期管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全面实施厕所粪污同步治理,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后续管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推进农村公厕、集镇公厕建设和管理,制定建设标准,优化布点布局,加快提升改造,完善管养机制。按照标识规范、设施正常、服务到位、干净整洁的要求,确保农村公厕有水、有电、有人管,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的要求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景区旅游公厕布点建设。

继续深化农村垃圾治理。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到2025年,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运行体系。探索适合全市不同区域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方式,推进垃圾减量化、分类化、资源化处理。对有害垃圾处置实施全过程监管。对三水漂浮生活垃圾、三线沿线生活垃圾、三口存量生活垃圾开展专项治理。建立健全运行长效管护制度。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农村垃圾治理资金保障措施。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探索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差别化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加强运行管护队伍建设,明确各环节管护责任主体,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开展。优化考核办法,加强保洁公司和保洁人员管理,建立管用长效保洁工作机制。

继续深化农村污水治理。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在规模化、人口集中村庄修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健全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监管机制。建立设施运行情况监管台账,对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开展常规水质监测。强化设施建设与运行一体推进,鼓励运用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统筹做好污水管网、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等工作。探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护机制。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消除黑臭水体,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发挥好民间河长、治水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曝光反面典型,倒逼工作推进,进一步形成全民治水的浓厚氛围。

8.积极创建美丽庭院

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坚持洁、齐、绿、美、景、韵六美标准,全面开展乡韵庭院”“一米菜园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美化房前屋后,实现垃圾分类、控制畜禽养殖、引导改墙透绿。打造一批美丽庭院示范带,鼓励农户打造主题庭院。到2025年,力争全市30%的农户家庭创成县级以上美丽庭院

9.大力开展村庄经营

积极推进艺术家驻村、院校联村等,以与村民共商共创、赋能服务融合设计的方式提升村民主动力、创造力、自信力、审美力、创业力,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力。像经营城市、经营景区一样经营村庄,提高村庄自我造血、自我革新的能力,加快乡村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大力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健全闲置农房开发利用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利用机制。通过组建强村公司等形式推动片区组团发展,加快引入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产村融合发展。深入推动历史文化与红色根脉、绿色产业等有机结合,做深融合、跨界、渗透发展文章。

(三)积极培育和谐文明乡风

1.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强化思想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和群众性宣传,组织建党百年专题宣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实施农村文明素质工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采取宣讲、报告会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

营造清朗文明乡风。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村规民约一事一规一事一约,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风气进行治理。出台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造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文明高峰。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到2025年,县级以上文明村和市级以上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超过75%65%。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推选活动。深入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建好管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深入挖掘农村最美人、最美事、最美阵地,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最美系列等评选活动。

2.大力提升农村文化品质

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建立健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多样化。提高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运行质量。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乡镇数字影院建设。夯实农家书屋、文化(科普)广场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文化载体建设。进一步整合农村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等各类资源,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抓好乡镇(街道)文化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建设。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服务供给。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推行互联网+”文化服务模式,变菜单式服务为订单式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倡导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体育健身、科普和法治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

丰富农村群众文体生活。广泛开展四球一舞等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以乡音·乡约主题活动为总揽,打造市、县、镇三级系列文化活动矩阵。积极开展赴基层送戏、送电影、送书、送展览、送培训,广泛开展送戏(电影、书籍)下乡、村歌比赛、文化走亲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活动。举办特色文体赛事活动,发展赛事经济。

3.深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芜湖市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芜湖市烈士陵园、镜湖区王稼祥纪念园、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繁昌区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无为市新四军七师纪念馆、鸠江区六洲暴动旧址、渡江第一船等。深入传承和弘扬芜湖红色文化,因地制宜推进多元化发展,重点开发和提升旧址游、纪念游和红色游学研修产品,积极培育红色文创产业。策划推出以渡江战役第一船、新四军在芜湖等主题系列红色旅游项目。优化革命历史教育产品设计,打造红色经典线路。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推进安徽革命军事馆和新四军七师师部、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西河古镇、霭里、板石岭等新四军活动旧址集群建设。

4.培育地方特色乡贤文化

充分挖掘芜湖众多乡贤资源,弘扬新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作用。建立健全新乡贤优秀骨干队伍,加大新乡贤代表人士和优秀人才政治安排、社会安排的力度。开展各级各类乡贤骨干的调研建言、社会服务、岗位建功、议事协商及参与乡村治理活动。推动实现各类乡贤会乡镇(街道)全覆盖,培育形成在外芜湖人助力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气氛和特色乡贤文化。

(四)构建乡村多元治理体系

坚持党建统领,深化基层组织+‘三治’+集体经济+信用村建设+数字乡村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鼓励基层治理创新,打造一批四治融合示范乡村。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着力加强农村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党建+乡村振兴,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选优配强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选调机关、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到村任职,从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中,选派出一批有意愿去基层干事创业的人员到村任职,着力锻造一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队伍。推进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工作,围绕产业链创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加强管理发挥作用。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加强流动党支部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两应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工作。

着力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组织党组织书记轮训,扩大村干部名村挂职锻炼。持续推动从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适时开展三类人员进乡镇领导班子。关心关爱选调生、选派帮扶干部,历练干部。

着力压实农村党建责任制。推动各级党委特别是县级党委抓乡促村,持续加强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实施整镇推进、整县提升。抓实抓好镇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

2.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三治融合乡村治理试点建设,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村民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3.提升乡村法治水平

加强农村社会依法治理。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法治培训,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基层矛盾和问题。积极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推动乡村治理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确保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乡村。

深化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实现小微权力网络监督平台村级全覆盖。做好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试点和推广工作。着力加大宣传告知力度,提高群众参与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

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加大乡村普法阵地建设,加强乡村法治广场(公园)、长廊、宣传栏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都要建成法治广场(公园)或长廊;到2035年实现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在省级中心村推进实施三个一工程。加强农村普法队伍建设,提升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质量。开展常态化农民法治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加强镇(街道)、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和村(居)法律顾问建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向农村基层延伸。打破线上线下壁垒,实现法律服务全天候、零距离。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加强对已命名的村(社区)进行动态管理。2025年,全市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数量达到50个。

完善农村社会调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发挥镇级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政协好商量工作室以及村级人民调解组织作用。有序引导新乡贤等参加乡村治理,建立新乡贤工作体系。优化村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着力推进农村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将各类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应用解纷芜优等线上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效率。

4.加强乡村道德教育

强化道德教化作用。突出以德育人、以德务农、以德治村,形成崇善向善、明理有序的良好社会道德氛围。塑造乡村德治秩序,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弘扬真善美,唱响主旋律。建立健全道德典型培树机制和发挥作用长效机制,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评议活动。发挥身边模范和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爱国、爱家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农村存在的信仰迷失、道德弱化、责任缺失的问题。

加强农村德治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评明德,以德育人,敦德教化,重整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德治在矛盾纠纷化解、乡风文明引领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社会诚信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大力弘扬守法守纪、向上向善的民风,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乡风民风。

5.提升乡村智治水平

打造数字乡村。探索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的芜湖模式,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加快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快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构建防控人网+数据智网+全科地网+监控天网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延伸推进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依托皖事通办平台,构建在线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建立健全镇、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全程网办”“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便民举措。

6.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加快推进乡村雪亮工程慧眼+”建设,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建设。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建立健全农村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继续加强农村警务、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提高农村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基层防汛防台、农村消防、气象为农等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避灾安置点建设,建成一批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

三、实施新型农民高质量培育行动,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以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农民自身现代化。

(一)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乡村人才体系。完善乡土人才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新兴产业人才、乡村能人乡贤等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产业发展人才。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积极引导青年、乡贤回乡下乡。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服务体系,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重点打造2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综合培训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遴选农村鸠兹英才”20名,返乡创业之星50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启动实施农民大学生培训计划,每年培养50名以上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或骨干成为大学生。支持高素质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和职业院校,到2025年培养2000名农民大学生。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培育工程。每年重点在农业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生产经营能手中,遴选扶持20名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具备一定规模和农业科技含量的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到2025年培育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创业之星100名以上。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每年公费培养农技特岗人员50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农经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二)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1.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巨大的就业容纳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经济、电商经济、文创经济、养生经济等美丽经济业态,积极培育农家乐、民宿、手工作坊、经营网点和家庭农场,创造更多农民就业机会。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开发设立返乡创业贷等金融产品。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人员、在外乡贤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兼业或创业。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工程,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导师队伍,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创业交流机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新农人创业带动老农民就业。

2.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推动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组建强村公司,鼓励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大企业、大集团企村结对帮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村集体闲置、低效使用的集体资产采取发包、租赁经营或自主开发等方式进行盘活。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开展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探索构建合作社的纵向与横向联合。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400万元以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乡村道路养护、河道保洁等公益性项目。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到乡村休闲农业主体举办会议、培训。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激励和容错机制。

扩大集体经济强村比例,力争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谋划实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鼓励各乡镇(街道)积极探索,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租赁)、收益归村等方式,在城区、集镇范围内进行系统谋划,统筹发展集体经济项目。鼓励采取村村联合、村企联合、异地置业、飞地抱团、入股经营等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探索多形式创新经营、多渠道搞活开发、多途径做大资产、多方位规范管理等四多途径,有效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深化结对帮扶,帮助各集体经济薄弱村理清思路、实施项目,助力村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和监管。到2025年,全市合作社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质量大幅提升,完成村集体经济“1551”工程,即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100%;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50%,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50万元;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个;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到一定比例。

专栏15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继续发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作用,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各类村集体合作社,建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或建立其他类型专业合作社,鼓励县市区、镇(街道)党委(党工委)领办联合合作社,采取控股、参股等方式,吸收原有农民合作社加入,抱团对接资本,不断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形成纵横贯通的合作体系。

1、村党组织领办产销类合作社。统筹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流通、销售,让农民更多分享涉农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2、村党组织领办服务类合作社。整合村域内劳动力,按规定承接村内小型工程建设、管护,承接物业管理、保洁、养老等村庄和社区服务。

3、村党组织领办资源类合作社。盘活利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旅游资源等,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

4、村党组织领办金融类合作社。承接投入到村的涉农资金、捐助资金、衔接资金等,实行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账务分设,引导农民金融互助,实现还利于民。

5、村党组织领办组建、入股企业型合作社、联合社。依法组建或入股经营稳定性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支持关联产业合作社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组建联合社。

6、村党组织与供销社合作。结合供销社改革,推进党建引领、村社共建,以提升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为根本,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以为农服务中心为平台,以联合合作为纽带,统筹整合生产、供销、信用服务资源,构建服务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

7、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其他类型集体合作社。激发村党组织的创新活力,发扬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首创精神,打破思维定势,结合当地实际,探索领办其他类型集体合作社。

3、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充分扩大就业创业,完善政策支持保护,多渠道、多元化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共同富裕新机制。按照持续、普遍、较快的要求,努力推动农村居民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支付收入协同增长,推动土地流转金、股金分红、养老金、经营租金、劳动薪金稳步增长,通过五金富民不断提升农民增收能力,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到202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万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到1.81以内。扎实有效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确保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不低于10%

专栏16  增加农民收入

1、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县域发展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2、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达7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60%。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改革的村达100%。探索成立村社合一的乡村振兴公司、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50%,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收益。力争全市农民财产性收入翻一番。

3、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小加工,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达103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65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000个。

4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培养计划,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工留得住、能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加大农业支持补贴力度,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

(三)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引导民办园普惠性发展,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服务综合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六个一体化。继续推进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建设比例达到100%。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培养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型技术人才。有效发挥芜湖职业教育联盟作用。积极推动县区、学校与长三角的互动交流。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到2025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8%。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探索完善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弱有所扶的救助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实现应救尽救、应退就退的精准救助,强化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关爱服务。

3.大力发展农村养老

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进农村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到2025年覆盖率不低于50%。推进农村敬老院运行机制改革,实施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加强医养融合发展,引导乡镇卫生院设立养护型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色科室或专护区。鼓励社会力量在农村投资兴办面向失能、失智、失独、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社会力量因地制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日间照料、托养居住、配餐送餐等多样化养老服务。支持发展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互助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管理。

4.推进乡村卫生事业

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到2025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均达到国家标准上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建立空白村动态预警机制,巩固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消除成效,实施乡村医生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定向委培、业务培训、落实村医养老政策等措施,稳定发展村医队伍。充实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力量,加强基层中医馆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全覆盖,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广智医助理使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及双向转诊。积极推进卫生村镇创建。

5.完善乡村体育设施

加强乡村体育公园和绿道建设,建好农民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四、实施农村改革高质量集成行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制度体系现代化

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集成改革创新,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着重把握农业农村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推动改革项目集成、要素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深入改善营农环境,提升改革整体效应。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发证。稳步推进湾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试点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稳慎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利用。切实加强宅基地管理。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唤醒农民沉睡的土地资产。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电商物流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选取产业基础好、区域优势明显的镇村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利用试点,探索经验、总结推广、以点带面,逐步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租、入股、合作等有效利用方式,探索形成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二)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三变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成果。深化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和活化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健全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分配机制。巩固村级股份制改革成果,赋予和实现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能。逐步实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产权独立、自主经营,鼓励有条件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公司化改造,走现代企业发展之路。推进农村股权抵押融资工作,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扩大交易品种、交易范围,规范交易行为。进一步发挥安徽长江农林产权交易所作用,健全交易平台运行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三)推进新型基层合作组织建设

继续发挥村(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作用,鼓励村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建立生产、供销、信用等多位一体新型综合合作社,或建立其他类型合作社,县、镇(街道)党委领办联合合作社,采取控股、参股等方式,吸收原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抱团对接资本,不断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形成纵横贯通的合作体系。结合供销社改革,推进党建引领、村社共建,以提升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为根本,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以为农服务中心为平台,以联合合作为纽带,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在生产、流通、信用等环节的综合服务能力,统筹整合生产、供销、信用服务资源,构建服务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

(四)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探索开展适合农业产业链、农村基础设施的融资服务模式,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业贷款振农担各项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业总部经济。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国内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大力培育、引进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精准指导相关涉农企业做好IPO辅导、报会工作,推动各类优质涉农企业到沪深港交易所、新三板、省股交中心上市挂牌发展。鼓励涉农企业发行债券、票据及各类创新金融工具,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十四五期间,全市力争实现3-5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挂牌直接融资。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提标、增品,鼓励开发螃蟹水文气象指数保险、蔬菜自然保险等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新品种。继续完善小龙虾价格指数保险,开展更多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发挥农产品保险+期货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制定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到十四五末全市特色农产品保险占比(特色保险费/保费)达到30%以上。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影响持久而深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考核,不断完善营农环境,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推动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放在抓三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完善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设立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专项小组,成立工作专班,认真组织实施。

二、强化要素投入

不断提升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基本要素支撑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及有关部门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资金保障。保持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市、县两级加快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优先支持、聚焦投入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国资公司、社会资本等投资乡村产业。加快农业农村领域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促进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激励约束机制,畅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创客等融资渠道。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招商推介与合作,引进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企业和重大乡村产业项目。

加强用地保障。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比例,新编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方案,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比例。专项安排一定比例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建设,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畅通农业标准地供给路径,保障农业发展用地需求。加强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普查,建立相应数据库,推进收储和招商利用。大力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验收后腾退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在保障村民安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等用地的前提下,优先用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完善点状供地政策,保障农文旅融合发展。简化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手续,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

加强人才保障。组建芜湖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相应智库,提供智力支持。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各级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学习借鉴两进两回做法,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五类人才。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能人乡贤等以投资兴业、援建项目等多种方式投入乡村振兴,让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畅进农村。

三、强化考核激励

健全督查考核激励机制,将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内容,注重优先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对乡村振兴工作履职不力、工作滞后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市每年开展乡村振兴比看行动,完善三农工作督查机制,实行问题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接续开展乡村振兴综合示范、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革等示范激励。

四、强化宣传引导

讲好三农发展故事,凝聚三农发展强大合力。利用网站、电视、报刊、两微一端等媒介平台,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和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氛围。强化典型示范,发掘一批鲜活经验、典型模式和创新成果,宣传推广一批先进典型。


芜湖市现代农业功能分区图

 

芜湖市一环五线美丽乡村风景线示意图


芜湖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依据《安徽省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重大意义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源于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从农村居民最关心的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整治入手,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从而率先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瑰丽篇章。2010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决策,着力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打造农民辛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

为有序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部署要求,20129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皖发〔201218号),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目标,全省上下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热潮。十三五期间,全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在规划引领、环境整治、设施配套、精神文明、产业发展等方面创新思路、做好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徽风皖韵美丽乡村迸发出蓬勃活力。

十三五以来,芜湖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四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十四五期间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芜湖样板

二、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安徽省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芜湖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其它相关规划资料。

三、编制思路

本规划编制遵循三个导向,也就是遵循目标导向、趋势导向和问题导向,充分挖掘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亮点和经验,不断做强弱项,着力弥补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目标导向,即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趋势导向,即遵循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发展趋势。

问题导向,即着力弥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四、范围期限

规划区域为芜湖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包括无为市、南陵县、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湾区、繁昌区、三山经开区8个县(市、区),共涉及623个行政村。规划重点为全市农村地区,部分涉及城区和乡镇社区。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基期为2020年。

 

第二章  建设基础

 

十三五以来,芜湖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成美丽中国的皖南水乡样板,打造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展示窗口和乡村振兴引领标杆。

一、取得成就

强村富民取得显著成效。积极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多渠道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全市村集体经济全面加强,空白村、薄弱村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增加到了115个,占总村数的17%,高出全省平均8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73元,是全省16620元的1.47倍;是201515964元的1.53倍,年均增长8.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1.861小幅缩小到了2020年的1.821,显著低于全省平均的2.371,为全省最低。

生态环境持续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创建成绩突出,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湾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验点、芜湖(湾区)成功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加强四旁四边植树造林,村庄绿化率达到48.5%。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水质国控断面达标率连续保持100%,绿色发展指数在全省前茅。十三五共完成218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提前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南陵县、繁昌区分别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湾区连续两年获省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激励。深入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20万座,全面推广维修委托乡镇五金店+清掏在田间地头建储粪池做法,县市区粪污资源化利用和长效管护机制全覆盖。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自然村233个,纳入城镇污水管网自然村116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秸秆、粪污两利用居全省领先地位。全面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抓好重点区域内提档升级。大力推进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市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34个,市级13个,完成3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镇政府驻地和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实现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持续打造生态无为、漫游湾、探源繁昌、乡约南陵”4条旅游精品线路和10个乡村旅游集聚区。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和10个乡村旅游集聚区(乡镇)提档升级。完成旅游厕所改扩建63座。

发展美丽经济取得突破。按照农旅结合、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环境美发展美转型。南陵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无为市入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湾区入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获评10家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及17家首批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400多家,共有农家乐149家,其中4星级43家,民宿98家,接待乡村旅游人数8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营业收入约20亿元。全市共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家、省百佳乡村旅游示范村6家、全国特色小镇先进典型1家、国家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及乡村旅游示范村25家。无为市海云村、南陵县霭里村、湾区沙墩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繁昌区强圩中心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湾区六郎镇北陶村(休闲农业)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鸠兹古镇全面开园,松鼠小镇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开发夜游产品,大力发展夜经济。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农村路网、信息网、物流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优先解决供电能力不足、安全性不高等农网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8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97%,户均配变容量3.1千伏安。大力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农村公路微循环。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纳入省公路统计年报总里程9681.849公里,其中县道1321.64公里,乡道2624.549公里。全市乡镇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均通不低于4.5m宽的硬化路,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客车。全力推行路长制,实现农村公路畅安舒美目标。加强农村物流三级体系建设,打造县级物流中心5个,乡镇综合服务站23个,村物流点及快递服务点815个。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达到99.6%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村庄布点规划水平有待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等,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布点规划有待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农房设计较为滞后。全市虽然按照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思路,初步建立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体系,编制完成了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实现了县(市、区)域村庄布点规划全覆盖,但其规划主要基于行政村层面,指导性、实用性不强,基于自然村落层面上的村庄布点规划有所欠缺,有待在自然村层面上按提升型、稳定型、收缩型和撤并型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和定位,提升布点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

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不足,主要局限在中心村,受益群众比例不高。对标浙北、苏南地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尚有一定差距。村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挖掘不够,乡愁载体展现不足。一村一景不够突出,特色和个性体现不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建设精致化不够,离全域干净整洁有较大差距。生产设施用房乱搭乱建,田园环境不够整洁。进村道路普遍还是单车道,农村停车场普遍不足。美丽乡村品牌建设意识不够。部分项目建设前期总体谋划不足。美丽乡村风景线设计不尽合理,覆盖面不足,多未形成环线,线路特色挖掘不足。各县(市、区)各自为战,风景线相互间衔接严重不足。美丽乡村标志不突出,对游客缺乏有效引导。

产业支撑仍需强化。村庄建设不仅要美丽,还要将农村产业发展起来,让农民创业就业增收,才能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持续的强大生命力。从总体上看,全市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美丽乡村产业支撑能力相对不足。一些村庄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培育,村庄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未得到有效发掘形成产业优势,内在发展动力未能得到激发。

长效机制亟需完善。宣传发动不深入,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群众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未得到充分调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资金筹措保障能力待加强,绩效评估、跟踪问效等机制尚未完善。特别是要我建到我要建、要我管到我要管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和绿化美化管护有待加强。

人才支撑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多,任务重,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工程预决算等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要求高,但目前基层各乡镇不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不对口,而且很多时间都是在从事乡镇安排的其它工作。农村许多中青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或非农就业,美丽乡村建设劳动力不足。

 

第三章  总体要求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互促进,闯出一条依托美丽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的科学实践路径。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群众新期盼,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湖州、嘉兴等邻近地区先进做法,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新时代徽风皖韵全域美丽乡村,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芜湖样板,贡献芜湖经验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农民主体。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党委政府推动,群众主体,村集体、村民、社会力量等多方共谋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坚持规划引领,彰显村庄特色。加强自然村落层面的村庄布点规划。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合理划分村庄类型,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多规合一。规划建设体现乡村特色,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各类自然保护地、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湿地等生态保护空间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及特色风貌保护空间,展现田园风貌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坚持底线约束,规范建设管理。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加强农房建设风貌和结构安全引导,强化拆违控违。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禁止盲目撤村并居,按要求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工作,不得包办代替、强迫命令。

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确定建设任务,科学有序开展建设,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贪大求洋,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着力打造新时代徽风皖韵美丽乡村。

坚持协调联动,注重统筹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高标准农田、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结合起来,协同谋划,统筹推进,发挥政策叠加作用,努力形成整体效应。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合作开发、结对共建、捐资捐助等方式,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对标国内一流的浙北、苏南地区,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芜湖特质的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打响芜湖美丽乡村品牌。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达到长三角地区中上水平。

(二)具体目标

大力推进多规合一,积极推进美丽田园、幸福河湖和森林芜湖建设,提升打造美丽生态。深化实施千万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村庄特色风貌引导。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以县域、乡镇、片区或行政村整体推进和中心村带动周边自然村面上全域推进的建设新格局。以省级徽风皖韵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区)、美丽乡村示范镇、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带)、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五美联创为抓手,强化数字化赋能,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一批休闲养生、访古探秘、观光采摘、游学寻根等特色主题村庄。贯彻执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441”工程,组织实施芜湖“654321”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即十四五期间在全市建设一环五线6条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50个以上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推进40个以上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新建317个左右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2848个左右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成10+N个市级美丽乡村旅游集聚区(乡镇),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市域全覆盖。

 

 

 

1芜湖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体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1

村庄绿化覆盖率

%

48.5

50

预期性

2

省级徽风皖韵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区)

-

3

预期性

3

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扩面外延

-

>40

预期性

4

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数

247

317

预期性

5

新建美丽宜居自然村庄

-

≥2848

预期性

6

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

-

6

预期性

7

市级美丽乡村旅游集聚区(乡镇)

-

>10

预期性

8

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

≥50

预期性

9

县级以上美丽庭院创建比例

%

-

30

预期性

10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88

全覆盖

预期性

11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预期性

1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1.7

40

预期性

1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9.5

预期性

14

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

%

-

全覆盖

预期性

15

长效管护机制行政村覆盖率

%

-

全覆盖

预期性


第四章  重点建设任务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对标浙北、苏南等地区国内一流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全域目标,紧紧围绕美丽芜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体现特质、全域推进、提升质量的要求,强化多规合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合作,统筹推进美丽县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幸福)河湖等建设,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推动美丽乡村从单个村点建设向连点成线、联线成片扩展推进,提升盆景,美化风景,营造天蓝、山绿、水清、田美、村洁的美丽大花园,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芜湖的亮丽底色。十四五期间,在全市组织实施新时代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建设“654321”行动。进一步提高农村普惠化、特色化、景区化、融合化、数字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生态和村庄建设现代化。

一、积极打造美丽生态系统

支持各县(市、区)全力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强化工业污染物防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美丽(幸福)河湖、美丽森林以及美丽田园等建设,夯实优美生态环境基础。在全市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大力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发动社会各层面积极参与到美丽芜湖建设中。

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乡村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分类推进沿江、平原、山区乡村发展。全面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调整优化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促进乡村旅游区域整体空间布局,充分研究旅游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乡村旅游空间。明确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能源、通讯、污水垃圾处理、文化体育、农村公益性事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适宜的生活空间。落实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三区三线,统筹城乡空间分类管控和开发,形成科学开发的空间格局。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在红线区域范围内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确保生态用地性质不转换、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引导和激励各乡镇街道、功能区聚焦主体功能,分类指导、分片推进,科学有序实施空间开发。鼓励各县市区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试验示范。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工作,积极开展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进美丽田园打造。加快以田园环境整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设施现代化、农业生态循环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农业面貌景区化六化为重点的美丽农业建设。清除田园积存垃圾,整治农业废弃物,全面整治田园环境,完善田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生产设施,整治各类杂乱杆线,在全市开展整洁田园、美丽农业行动,努力打造形成设施完善、生产清洁、布局合理、产业融合的美丽田园。积极培育稻田景观、果园景观、花海景观,重点在无为市红庙镇、南陵县烟墩镇、湾区六郎镇、鸠江区白茆镇、三山经开区峨桥镇等地共建立5-6个景观油菜或彩色水稻观光休闲基地,在田间设计并种植图案和文字,打响美丽田园品牌。全面开展荒田荒地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出优先控制清单措施。到2025年,农药使用量与2020年相比减少1%;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化肥使用量与2020年相比减少5%

全面开展徽水皖韵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产业、水经济等八水融和,以长江、青弋江、青安江、扁担河、奎湖、横山河、龙窝湖等河网水系为纽带,通过绿道筑网、水系串联、空间营造、文化重塑、产业融合等设计策略,积极开展省级幸福河湖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提升河流生态环境品质。继续完善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到2025年,全域幸福河湖体系全面形成。以更高标准增添河湖智慧成色,加强智慧河湖信息化建设。推进湖泊、河流湿地保护,加强奎湖、东草湖等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建成智慧长江监控平台,健全长江禁渔长效机制。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积极推进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建设。

持续深化森林芜湖建设。统筹考虑生态、经济、景观三大效益,加强山林抚育和林相改造,进一步打造绿化、美化、彩化的城乡空间。积极开展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落实林长制改革,深入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森林系列创建。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18%以上,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33%、人均公园绿地稳定维持在16平方米,形成景观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

二、有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资本等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充分发挥城镇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强化城镇对城市功能的承接疏导和对周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进一步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以经济发达镇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进程,把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提升村的服务能力,实现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优化县域内公共资源配置。重点提升石涧、襄安、六郎、荻港、孙村、许镇、弋江、峨桥、白茆等新市镇建设水平,推动产镇融合、镇村联动。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受益群众覆盖面新增25%左右,让更多农民群众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到2025年,全市推进40个乡以上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新时代美丽城镇。以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为主要对象,坚持问题导向”“精品导向”“特色导向,全面实施以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提升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城镇建设。到2025年,全市所有建制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小城镇特色风貌进一步彰显,把1/3以上的乡镇打造成为特色明显、示范带动效应较强的美丽乡村示范镇。

三、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

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理念,以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美丽宜居自然村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及其它特色产业突出或生态环境优越等村落为重点,扩面和提质并举,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扩面。就是要结合当地传统文化、自然资源、地域特色、产业基础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扩大美丽乡村建设的覆盖范围,打造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十四五期间,在全市新建317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2848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鼓励采用《繁昌区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提升整治实施导则》,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市域全覆盖。

提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为目标,整合美丽村落的生态、产业、人文等资源和禀赋,突出美丽乡村品牌建设,或独立,或村村联手,或与景区结盟,打造形成一批自然生态型”“景村结合型”“历史文化型”“产村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到2025年,结合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全市建成50个以上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借鉴浙江经验,积极探索推进未来乡村(村庄)建设。

大项目建设成片带动。借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天鹅湖片区建设案例,积极谋划弋江区三湖一坝”“三山一圩””“两山一港等大项目带动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探索项目制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形成大项目建设成片带动周边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新机制。

推进村庄梳理式改造。即以整个自然村为基本单元,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完善配套设施、整治房屋立面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改,梳理出合理的街巷尺度,修缮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建筑,保留原汁原味乡村特色,并通过植入传统文化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做到在不搞大拆大建基础上提升环境品质、挖掘村域特色一步到位

加强被撤并乡镇原政府所在地集镇(村)美丽乡村建设。乡镇撤并对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集镇,促进区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被撤并乡镇原政府所在地集镇(村)出现边缘化现象,管理出现一定真空,其建设、管理、服务问题有待解决。要把原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村)作为重点来对待,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

四、提升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根据道路交通、山脉走势、溪流集水区及其流向、村庄分布、人文古迹、景区景点以及农业园区等各方面因素,以乡韵有约、欢乐芜湖为主题,按照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强村富民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已建的美丽乡村村点和全域旅游廊道,完善服务场景、丰富消费业态、强化智能管理,丰富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建设水平,全方位开展点线面空立体整治,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在全市打造多彩农园环、长江风光线、繁昌慢谷线、弋江风情线、湖光山野线、生态田园线一环五线6环境美、乡味浓、产业强、文化兴、功能全、治理优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形成一环五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欢乐芜湖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格局。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独立或联合建设一批县级美丽乡村风景线,如镜湖区方村街道荆十路等。

 

 

 

1  芜湖市一环五线美丽乡村风景线示意图

(一)多彩农园环

该环线为芜湖市主干美丽乡村风景线,同时又是全市其它各线的重要连接线。起自芜屯路(G329)和湾石路(S335)交叉口,向北经六廊镇到弋江南路(G236)后转向南,沿弋江南路(G236)、峨山路到芜贵路(S334),沿芜贵路到三峨路、新戴路(S335),沿新戴路经峨桥镇到湾石路(S335),经陶辛镇到芜屯路(G329)和湾石路(S335)交叉口,形成一条环线,涉及湾区、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繁昌区、三山经开区。重点依托沿线的农业精品园区、采摘园和农业庄园等,融入旅游、文化等元素,打造都市乡村、田园绿心,形成以多彩农园为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2  多彩农园环

 

本风景线所涉及区域为芜湖中心城区的城乡结合部,是芜湖绿色都市农业开发的主阵地。从乡村产业发展上,要突出芜湖都市乡村、田园城市的城市形象,围绕都市田园、城市绿心,连片打造一批千亩、万亩大田畈,重点发展精品农业、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绿色都市农业,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全市的田园绿心,为城市居民生活休闲提供配套服务,为城市化提供生态条件。从美丽乡村建设上,要以梳理式改造为主,与城市发展相媲美,提升村庄风貌。

该环线南线的峨桥镇至G205国道段暂未修通(虚线部分),目前需借道沪渝高速(G50)通行,还未能形成乡村旅游环线。该区域漳河水系发达。G205-弋江区杨河路过漳河连接工程当前正在筹备中,具体有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在大河桂处筑堤连接,目前方案已在论证;第二套方案是在大河桂处新建一座桥。

(二)繁昌慢谷线

该风景线北起芜贵路(S334)与新南路交叉口,沿新南路、浮峨路到马仁山路(S339),向南过八分村后转到马仁路(X019),经过马仁山庄后到南陵县跃进村,沿南陵跃进公路到南枞路(S460),再沿南枞路到沪聂线(G318),与湖光山野风景线相连,涉及繁昌区和南陵县。以马仁奇峰和繁昌慢谷为载体,打造芜湖后花园,形成以繁昌慢谷为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该风景线马仁山庄至跃进村段长约两公里,路面相对较窄,路况较差。十四五期间要加以拓宽和提升,彻底打通繁昌和南陵两区县交界的堵点。一来可以形成环线,避免游客走回头路,减少拥堵。二来可以使马仁奇峰景区和丫山景区的客流实现互通。

 

 

 

 

3  马仁山庄至跃进村路段现状

该风景线设置一条连接线:沈象路西太路(S339),经峨山镇、平铺镇到南陵县许镇镇与山深线(G205)相交,连接繁昌慢谷线和湖光山野线两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带动周边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

 

 

 

 

 

 

 

 

 

 

 

 

 

 

 

 

 

 

4  繁昌慢谷线

(三)弋江风情线

该风景线北起湾石路(S335)与保沙路交叉口,沿保沙路、湾西路(S208)向南,到红杨镇万福村北部转X241公路向西过青弋江到西太路,再转向南经西河古镇到李竟路(S208),经弋江镇区到竟河村,涉及湾区和南陵县。沿线主要为青弋江流域,重点依托西河古镇和沿线的山水风情,打造形成以弋江风情为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5  弋江风情线

(四)湖光山野线

该风景线北起峨山路和九华南路交叉口,沿九华南路、山深线(G205)到沪聂线(G318)后,沿沪聂线到烟墩镇,转向何石路(S217)到何湾镇,再转向南石路(S463)到南枞路(S460),涉及弋江区和南陵县。沿线北段为弋江区三湖一坝”“三山一圩”“两山一港和南陵县奎湖平原水网地带,南段为低山丘陵地带,湖光山色,打造形成以湖光山野为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6  湖光山野线

(五)长江风光线

该风景线包括一条主线和一条连接线。主线北起芜贵路(S334)和螃高路(X821)交叉口,沿螃高路、长江大堤、横新公路、核电大道、横荻路到荻港镇。沿线主要途径长江东岸,串联沿线的渡江第一船红色文化、小州蔬菜农耕文化、长江渔博物馆生态文化、芜湖米市商业文化、环江骑行(芜湖段)体育文化,打造形成以长江风光为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连接线为杨赤路、西环路,经孙村镇连接荻港镇和繁昌慢谷线。

 

 

7  长江风光线

(六)生态田园线

该风景线包括一条主线,两条连接线。主线东起北京中路(G329)和弋江南路(G236)交叉口,沿弋江南路、弋江北路向北,转商合杭芜湖长江公铁大桥,过长江后与通江大道(G347S330)相连,沿S330到无为市赫店镇附近转赫高路(S449)到严桥镇,再转石凤路鹅毛大桥(S220)到鹤毛镇、昆山镇,涉及镜湖区、鸠江区和无为市。沿线主要为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打造形成以生态田园为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8  生态田园线

两条连接线,一条沿无六路(S330S351)经开城镇,连接赫店镇和石凤路(S220);另一条沿通江大道(G347-S451),经泉塘镇、蜀山镇,与石凤路(S220)相连。

五、优先打造“10+N集聚区

整合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优先打造“10+N”美丽乡村建设集聚区。10大集聚区分别为:何湾·花海石林、许镇·富美湖乡、烟墩·原乡体验、孙村·山居慢享、平铺·田园乐享、红杨·古镇探访、六郎·圩田水乡、红庙·红韵印迹、开城·茶养文化、峨桥·油彩乡涧。在此基础上,打造陶辛荷韵·水乡、火龙·三湖一坝、白马·三山一圩、马塘·两山一港、方村·鱼米之乡、白茆·农业园区等集聚区,时机成熟一个,认定一个。

六、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大力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推进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河道景观建设和防洪排涝,对流经城镇、景区的河道堤岸进行自然生态化景观改造。实施五千至万亩圩口达标、新一轮小水库除险加固、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构建水源稳定的饮水、灌溉、生态供水一体化体系,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防治洪涝灾害。加强河湖库水系连通和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改善河道湖泊生态环境等功能。加强山区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加强农村小微水体治理。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风险排查整治。开展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以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进设立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或宣传牌等工作,推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面排查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垃圾堆放等环境风险源。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纳入河(湖)长制,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责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到202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让全市农村居民真正喝上好水。

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生产模式,形成具有芜湖特点的农村公路发展样板。实施农村公路六大工程项目。将农村公路同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相结合,建设一批产业路、旅游路。继续开展农村公路品质示范路创建。开展高质量发展市级示范镇创建工作,至2025年每年评选2个市级示范镇。突出节假日、旅游旺季等重点时段、关键节点,加强乡村交通拥堵治理,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进一步加强绿道网建设。

推进电力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乡电力均等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供电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持续增强供电能力。有序推进乡村路灯建设,以太阳能路灯、电灯、风能路灯等多种照明形式互为补充,提升农村亮化水平。

推进燃气下乡。全面提升全市城乡燃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稳定提高城市(城关镇)、乡镇、城边村燃气覆盖率。对于偏远或人口较少且分散居住的村庄,推广使用瓶装液化天然气。

提升农村信息网络。进一步优化乡村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打造数字乡村。推进城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现高速光纤网络、5G网络重点村庄、重点区域全覆盖,农村基本实现100M以上接入能力。开展农村杆线整治,推进农村杆线序化整理。

七、强化村庄特色风貌引导

统筹城乡融合、产村融合、三生融合发展布局。县级要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乡村规划编制委员会,2021年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科学定点、定位、定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稳步开展省、市两级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试点工作。重点加快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全市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优化要素配置,因地制宜布局和建设水、电、路、气、广播、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坚持多规融合,将村庄布局、人口集聚、环境整治、产业培育、人文挖掘、体制创新、组织建设等农村发展元素作为规划编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建成一批体现芜湖地域特色、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村落。结合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农民集聚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治理改造,统筹农房拆后利用。实施宅基地整理、自然村撤并和旧村改造。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庄建设。集聚提升类村庄要尽可能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优势,可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特色保护类村庄历史底蕴深厚、景观风貌独特,要努力保持这类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结合。搬迁撤并类村庄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针对一些具有旅游开发前景的乡村,重点围绕创意农业、田园风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民俗文化等不同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区域品牌,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特色小镇、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

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加强农民建房计划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建房用地刚性需求。加强村庄风貌和农房建设引导,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抓好农居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编制农房设计图集,探索实施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和按图施工制度,逐步实现农户建房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因村制宜,加强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的控制,着力打造错落有致的皖南民居芜湖风貌。

八、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持续开展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等基础性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计划,突出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重点,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统筹推进田长制、林长制、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抓好乡村旅游线路及重点区域提档升级。积极推广湾百村示范提升、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做法和经验,因地制宜打造示范镇村。以评促建,在全市开展最干净、最脏乡镇(村居)评选活动。

继续深化厕所革命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广繁昌区五金店维修+集中储粪池处理模式,实现后期管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全面实施厕所粪污同步治理,到2025年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后续管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推进农村公厕、集镇公厕建设和管理,制定建设标准,优化布点布局,加快提升改造,完善管养机制。按照标识规范、设施正常、服务到位、干净整洁的要求,确保农村公厕有水、有电、有人管,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的要求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景区旅游公厕布点建设。

继续深化农村垃圾治理。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到2025年,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运行体系。探索适合全市不同区域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方式,推进垃圾减量化、分类化、资源化处理。对有害垃圾处置实施全过程监管。对三水漂浮生活垃圾、三线沿线生活垃圾、三口存量生活垃圾开展专项治理。建立健全运行长效管护制度。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农村垃圾治理资金保障措施。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探索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差别化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加强运行管护队伍建设,明确各环节管护责任主体,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开展。优化考核办法,加强保洁公司和保洁人员管理,建立管用长效保洁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医疗垃圾的收集与处理。

继续深化农村污水治理。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在规模化、人口集中村庄修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执行验收制度。健全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监管机制。建立设施运行情况监管台账,对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开展常规水质监测。强化设施建设与运行一体推进,鼓励运用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统筹做好污水管网、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等工作。探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护机制。继续开展试点示范,结合征集到的典型模式,以点带面,组织县区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稳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40%100%。继续以高压态势,严控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工业废水、集镇污水厂排放尾水、城区用水单位排放污水等污染问题。高标准整治畜禽养殖,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发挥好民间河长、治水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曝光反面典型,倒逼工作推进,进一步形成全民治水的浓厚氛围。

九、积极创建美丽人家

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坚持洁、齐、绿、美、景、韵六美标准,全面开展乡韵庭院”“一米菜园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美化房前屋后,实现垃圾分类、控制畜禽养殖、引导改墙透绿。打造一批美丽庭院示范带,鼓励农户打造主题庭院。到2025年,力争全市30%的农户家庭创成县级以上美丽庭院

积极创建美丽人家美丽人家美丽庭院的升级版。通过美丽人家创建,打造由外在美延伸到内在美的美丽乡村。以庭院居室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敦亲和睦家风美、诚信立德心灵美、助人为乐行为美五美为标准,全市各县(市、区)每年评选300美丽人家示范家庭。

 

专栏1  美丽人家的五美创建标准

庭院居室环境美。要求庭院环境优美,居室整洁卫生。住房内外环境卫生清洁、摆放有序整齐、栽花植树绿化、院落设计协调,有卫生厕所,畜禽圈养,无损坏生态环境行为。

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带头勤劳致富,有一个以上收入较高且比较稳定的致富项目或致富技能,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高于本村家庭平均收入水平。

敦亲和睦家风美。要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平等,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移风易俗。

诚信立德心灵美。要求家庭成员遵纪守法,遵守公民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为人言而有信,信守承诺,诚信做人。用家规家训严格要求子女,教育子女身体力行,重视对子女文明礼貌、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人讲信用,诚实经营,不掺杂使假,不坑蒙拐骗,按时归还银行借贷或他人财物,在群众中有良好口碑。

助人为乐行为美。要求团结邻里,形成良好的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乐心公益,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

十、大力开展村庄经营

推进艺术赋能。积极推进艺术家驻村、院校联村等,以与村民共商共创、赋能服务融合设计的方式提升村民主动力、创造力、自信力、审美力、创业力,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力。引导村民利用在地易得自然材料、生产生活资料进行村庄公共设施、手工创意产品制作,变最小化成本为最大化效用。强化村校合作,定期开展与村民结对子、共实践、提能力的创作项目,培养一批手艺好、技术巧、干劲实的新型村民乡建示范能人,以能人带动更多的兴村行动。按照以旧生新,旧物新用”“脏乱死角微改造,荒废空间整更新原则,打造乡村微景观”“微客厅”“一平米花园等多功能空间。

强化村庄经营。像经营城市、经营景区一样经营村庄,提高村庄自我造血、自我革新的能力,加快乡村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大力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健全闲置农房开发利用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利用机制。通过组建强村公司等形式推动片区组团发展,加快引入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产村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推动历史文化与红色根脉、绿色产业等有机结合,做深融合、跨界、渗透发展文章,发展乡村旅游、民居民宿、养生休闲等新型产业,提升村庄发展活力。

 

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影响持久而深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考核,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担负起建设美丽乡村、带领农民共同富裕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各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统筹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级力量,形成合力。

县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实行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当好一线总指挥,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扎实做好规划编制、进度安排、资金统筹、组织动员、推进实施等工作,拿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乡镇村两级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宣传引导、项目实施等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切实选好配优配强农村当家人,切实把上级的各项要求抓紧落实在基层末梢。充分发挥村级班子的基层发动与组织功能,以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其投身三农大业。

强化规划引领。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各乡镇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抓好细化落实。具体建设项目由市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市、区)、各乡镇组织实施。将重点项目列入政府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重点加以落实。

二、强化考核激励保障机制

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实施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落实。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要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开展第三方调查评价,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反映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定期公开推进实施的信息,健全沟通机制,适时开展建设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确保个个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实现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局面。推动督查调度常态化、制度化,重点督促检查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对逾期未完成任务的,实行重点调度。严格考核奖惩,健全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验收评价体系,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给予激励,认真组织实施,严格兑现奖惩,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村级组织领导班子纳入考核体系,将其工资福利待遇与工作实绩挂钩,形成工作倒逼机制。把家庭卫生、庭院建设等要求写进村规民约,将其与村民享受的村集体分红、福利等挂钩,形成奖罚机制。

三、强化要素投入保障机制

不断提升土地、资金、人才等基本要素支撑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基本要素支撑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一)强化资金保障

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市级层面和县(市、区)层面完善涉农资金统筹协调的整合机制,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项目清单,创新整合方式,压实县级政府在涉农资金整合中的主体责任,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相适应。市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统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引导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创新运营模式,鼓励利用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通过大项目建设带动周边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强化用地保障

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安排专项指标用于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各类项目用地需求。探索建设用地规模预留和规划留白机制,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新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可以对暂时无法明确具体用途的地块留白,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规模,用于暂时难以定点定位的零星分散农村公共公益设施、村民住宅、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文旅设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其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优化农村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建设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改造建设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三)强化人才保障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人才保障力度。加强各级美丽乡村建设管理部门人才建设,进一步稳定队伍、充实力量,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乡土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补齐人才短板。按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总要求,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充分用好乡村本土人才,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各界人士,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发展大业。引导更多的退休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回归农村,继承和延续乡贤文化。

四、强化发展动能保障机制

以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股份制股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民住房三权一房确权登记,实现产权到人,权跟人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坚决破除体制弊端,建立健全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体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农民创造力与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按照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的思路,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施行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引导用好民德、民智、民财。

五、强化社会舆论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造势优势,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和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宣传栏、标语、户外广告等加大社会宣传面,注重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运用新媒体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做法和成效,讲好美丽乡村建设芜湖故事,动员全市上下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浓厚氛围,凝聚强大合力。


附表

 

 “十四五期间芜湖各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数量表

序号

县市区

现状情况

十四五期间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计划数量

乡镇数

行政村数

自然村数

2013-2020

已建省市级数

省级美丽乡村

中心村

美丽宜居

自然村庄

乡镇服务功能

提升外延

1

无为市

20

221

5770

123

136

1048

20

2

南陵县

8

147

3001

54

76

600

8

3

镜湖区

1

12

229

0

11

48

0

4

鸠江区

4

56

1655

0

30

80

4

5

弋江区

2

9

170

0

2

40

0

6

湾沚区

5

66

1442

36

24

497

5

7

繁昌区

6

70

990

34

28

495

6

8

三山经济

开发区

5

42

367

0

10

40

1

9

合计

51

623

13624

247

317

2848

44


附件

 

繁昌区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提升整治实施导则

 

一、总  

 

1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繁昌区行政管辖范围内规划保留住户50户以上、500人以下的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提升整治建设规划行动及相关建设管理工作。

2、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差异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等级村庄现状和规划情况,以及环境治理问题的不同特点,突出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科学确定整治建设内容,因村施策,主要包括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城郊融合类村庄。

2)简洁实用、有序推进。力求规划简洁、实用,确保村民易懂、村委能用、乡镇好管、便于实施,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表述及长篇大论。确保按规划有序开展整治建设。

3)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调动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切实发挥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保障村民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3、村庄分类

按照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征求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涉及441工程指导建设内容,本导则主要针对目标为美丽宜居的自然村庄,结合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依据村庄现状基础及分布特征等,将村庄分为集中型和联合型两大类。

集中型:单个自然村,户数达50户以上;

联合型:不超过3个自然村,户数总和达50户以上,且相互间直线连接距离不超过50米。

4、目标任务

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土地流转适度规范,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370个左右美丽宜居自然村庄

5、规划期限

本轮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二、编制要点

 

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提升整治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整治建设规划分为整体方案和深化设计2部分。

整体方案设计:结合县、区级五化建设内容和美丽乡村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评估办法,主要规划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及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工程)的空间分布。

施工图深化设计部分:整体方案设计中关于各类整治建设项目的详细施工图方案。

 

三、净化工程

 

1、垃圾净化

1)治理目标

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2)收集设施建设

a方便投放

分类垃圾桶的选址应方便村民投放,应布置在村庄主次道路旁,位置相对固定。垃圾收集亭需与周边农宅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与道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周边有适当绿化加以遮挡。

b有利清运

垃圾桶位置有适当面积的硬质地面(材料不限,使用长久),方便清洁、转运,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车辆收运作业。

3)陈年垃圾清理

重点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公共场所、村内道路、房前屋后的各类积存垃圾、死角垃圾。

清除河道、冲沟、坑塘内多年积存的垃圾渣土。

捡拾村庄周边的塑料布、塑料袋等,做到无暴露垃圾。

严禁城市或外地向农村转移垃圾,防止在村庄周边新增垃圾堆放点。

4)垃圾源头减量

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实现就地减量。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

a可回收垃圾:纸板、书报、玻璃、塑料制品、金属器物等可回收垃圾,通过分类收集或分拣后回收利用。

b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菜叶、果皮、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等。有害有污染的,包括废旧电池、废旧电子产品、废旧灯泡灯管、过期药品、过期日用化妆品、农药瓶、废油漆桶等,要进行单独投放。

 

                     

 3-1  垃圾分类收集点

5)日常保洁

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划定责任区,并设置保洁区域指示牌、标志牌。将五清一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意识。

保洁区域内要做到四无、六净(无堆积物、无砖瓦石子尘土、无污泥积水、无漂浮物;路面净、路牙净、沟眼净、树穴净、绿化带净、垃圾桶周边净),确保村庄周边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

2、水体净化

尽量保留村庄中现有河、沟、渠、溪、塘等水体,推广生态河塘、生态渠道,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进行截污、治污,实施清淤疏浚。有条件的村庄要保证村内水体清澈,杜绝黑臭,村口及村中心的水体要积极整改,疏浚清淤,尽量采用生态护坡,做好绿化,一般水体要保证无积存垃圾、无白色污染、水面无明显漂浮物。

1)河道:宜维持自然形态,不宜任意截弯取直、改变河道岸线,填堵、缩窄河道。

2)驳岸:以自然驳岸为主,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修饰材料以地方材料为主,并与绿化相结合。因功能需要采用硬质驳岸时,硬质驳岸不宜过长。在断面形式上应避免直立式驳岸,可采用台阶式驳岸,并通过绿化等措施加强生态景观效果。

 

 

 

 

 

3-2  自然斜坡式水系驳

3)饮用水源:

村庄基本实现集中供水,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及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的原则供水,按照《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T/CHES 182018),确保全部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3、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整治畜禽污染,拆除废弃猪牛等圈舍,建设栅栏圈围,实现人畜分离,家禽集中圈养,严禁随意丢弃病死畜禽尸体。村内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点,清理村内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保证村内无异味、主要路面无粪污。

 

 

 

 

 

3-3  人畜分离,集中养殖

4、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

对村庄内违章乱搭乱盖的构筑物,破败空心房等废弃建筑等进行修复整治,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及空房,有安全隐患的无功能用房需及时拆除。

 

 

 

 

 

 

3-4拆除破败房屋及构筑物       图 3-5拆除私搭乱建

1)有序堆放剩余建筑材料,不得占用村庄道路、活动场地和河道,并进行适当遮挡。将柴草杂物移到房屋背街面、庭院内、树林后等区域,码放整齐。

2)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主要路段墙壁、门口、电线杆、路标上的非法小广告、乱涂乱画等,清理废旧、损坏广告牌、指示牌等。

3-6  清理小广告

3)清理无功能建筑,清理影响安全的残垣断壁、废弃畜禽圈舍、废弃厕所等。

 

3-7  拆除无功能建筑

5改厕及改水工程

1)改厕工程

以方便如厕为根本,鼓励厕屋进院入室。保证无旱厕、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基本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厕所粪污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按照《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GB/T 38836-2020)》的要求,坚持卫生、经济、安全、方便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厕所类型。

 

 

 

 

 

3-8  户厕改造

2)公厕建设

有条件的村庄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配建公厕,保证112个坑位。具有旅游功能的特色村庄,公厕建设应达到三类标准。

 

 

 

 

 

 

3-9  公共厕所建设

 

在满足功能要求上,完善公厕导视牌设置。

统一公厕标识、标志、方向和距离的指标牌,体现便利性。男、女进出口应有明显的性别标志。

 

 

 

 

 

 

3-10  公厕标识指引

 

保洁实行专人负责,做到环境干净整洁,无异味无蚊蝇,便池内无污染,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3)改水工程

对集中型和联合型自然村进行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采用集中或分散的污水处理方式,有条件村庄应配建污水管网或接入市政管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工艺应采用成熟可靠的小型生态污水处理方式,铺设污水管网,保持管道畅通,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宜采取单户或联户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安装净化槽或建设微型生态湿地等。


 

 

 

 

 

3-11  三格式化粪池

 

 

 

 

 

 

3-12  集中型自然村污水治理

 

 

 

 

 

3-13  联合型自然村污水治理


四、绿化工程

 

推行见缝插绿、拆违补绿、拆墙透绿、撒花籽等方式进行村庄绿化。绿化不应照搬城市绿化样式,不应大面积铺设人工草坪,不应采用名贵及外地树种。

1、村边绿化

绿化以本地乔木、果树、花卉为主,充分利用村边荒地、荒滩和环村路,营造用材林、防护林、果林等绿化风貌。

2、路边绿化

主要道路绿化采用乔木列植或乔灌混植的方式。次要道路绿化接近村民生活,可以形式多样,小乔木、灌木、花卉、爬藤植物均可,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路旁绿化景观。道路两侧有高压线等设施的选择小乔木或花灌木。

 

 

 

 

 

4-1  农家庭院空间

3、宅边绿化

应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和不宜建设的地段,做到见缝插绿,不裸露土壤,建设农家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竹园、小林园等,将绿化美化与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花果飘香、居所优美环境。

 

 

 

 

 

4-2  房前屋后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

4、水边绿化

应以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绿化美化、净化水质等为主要目标,以耐水性较强的乔木以及亲水型植物为主,布置方式应采用自然生态的形式。

5、古树名木

村内有历史的古树名木要加以保护并作为村内标识挂牌展示(古树名木认定参照《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五、亮化工程

 

1、道路照明

应根据村庄实际情况设置道路照明。路灯宜布置在村庄道路一侧、丁字路口、十字路口等位置。村庄路灯直线距离一般为50米左右。没有条件架设灯杆的路段,可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照明设施。

路灯有条件的尽量采用太阳能灯型,灯具采用 LED 等节能灯具,造型美观,高度5-8米左右为宜。

 

 

 

 

 

5-1   道路照明示意

2、广场照明

在进村主干道、小广场周边应安装照明设施,有条件的尽量采用太阳能灯型,灯具采用 LED 等节能灯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村庄景观照明灯具可采用特殊造型的照明灯具,既要发挥照明功能,又要与村落景观风貌紧密结合。

 

六、硬化工程

 

1、村庄道路

1)结合农村畅通工程,道路由村村通户户通延伸, 按照一村一方案原则,综合考虑道路两侧建筑现状、道路景观要求和近远期建设顺序,因地制宜制定道路、街巷整治方案及措施,重点治理村巷道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放的现象。

2)永久性居民点和近期保留自然村主要道路的路幅宽度一般不宜小于5米(特殊路段路幅宽度不低于2.5米),单边路肩宽度不宜小于0.5米。次要道路的路面宽度一般不宜小于3.0米。

 

 

 

 

 

6-1  主要道路断面

3)入户路、宅间路道路宽度宜为1.0-2.0米,突出亲切宜人的乡土特色。路面宽度和材质依据建筑外墙、围墙、篱栏、林木、沟渠等空间现状灵活设计。

 

 

 

 

 

6-2  村庄入户路

道路纵坡原则上控制在0.3%-8%,当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纵坡大于5%时,应采用防滑处理。道路横坡一般宜采用双面坡,宽度小于3米的道路也可采用单面坡。

 

 

 

 

6-3   道路断面

4)村内主次道路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入户路、宅间路可选用块石、卵石、石板、碎石等地方天然材料,体现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5)传统街巷路面宜延续村庄风貌,选用与村内传统路面风格相协调的材质,保留和修复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

 

 

 

 

 

6-4   传统街街巷断面

2、停车设施

宜分散式布置停车设施,利用村庄闲散空地设置车辆停放场地,场地宜采用生态式林下停车为主,当停车场兼做广场和晒场时也可采用水泥铺设。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前提下,适当采用路边停靠方式。可结合地形分别在两侧间隔合理设置错车空间,宽度为1.5-3.0米,其间距宜为150300米。

村庄停车设施设置需考虑农用车、农机器械停放对场地的需求。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需设置外来车辆停放场地,停车场尽量放在村庄以外,如需要满足未来旅游发展需求可以利用一般农用地、荒地预留临时性停车场地。

 

 

 

 

 

6-5  合理设置错车空间

3、附属设施

通过修筑明边沟或暗渠等形式完善排水设施。在道路交叉口设置交通安全标识。在人口密集的路段,设置减速带或安全警示标识。


附:道路及附属设施做法

水泥路面铺装做法:主干道厚度不低于18cm,次干道不低于10cm

沥青路面铺装做法:面层厚度不小于5cm

巷道铺装做法:充分利用村庄废旧材料如青红砖、片石、石板、瓦片、磨盘等本地材料;

边沟做法:可采用矩形沟、U形沟,使用砖、石、瓦等材料。

 

七、美化工程

 

1、环境整治

1)整理电杆线路

梳理:理顺线路,减少线路与道路、河流交叉,避免跨越建筑物,合理设置变电设施。

安全:管线上不得悬挂杂物及晾晒衣物,以保证道路通畅、行人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杆线进行更换,拆除废弃杆线。

协调:特色村庄应注意杆线美化,可结合当地环境与风貌,采用不同颜色、材质的杆线。

2)整理外挂设备

有条件的村庄要集中处理外挂设备。规范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外机等设施的安装。特色保护类村庄应对外挂设备进行装饰遮挡。

具有商业、旅游功能村庄的店面招牌应位置固定、尺寸适中,样式具有乡土特色,多采用地方材料。对部分尺寸过大,色彩过艳、过于简陋的店面招牌进行改造,使其形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清理墙体广告,使建筑外立面和谐统一。

 

 

 

 

 

7-1 美观的空调外机遮挡       图7-2 适宜的店招店牌

2、重要节点建设

有条件的村庄建设一村一游园,在村中合适地段因地制宜建设村民小广场、小公园,布置村民健身设施、休息座椅、廊架、文化墙等设施,作为村民公共活动、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围栏、花坛、宣传栏等美化设施应体现乡土特色,彰显乡土质朴文化,塑造富有特色的村庄风貌。

 

 

 

 

7-3  重要节点建设

整理村庄房屋倒塌的场地或严重破败的宅基地,进行节点绿化美化。用废砖破瓦、石槽、石舀和农家用具装饰环境。

 

 

 

 

 

7-4  乡土美化设施

3、风貌整治与标识标牌

1)农房风貌

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适当使用墙绘,墙绘应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风貌或体现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传统古村落、传统民居建筑应尽量保持原貌,不应粉刷、贴面,墙体色彩尽量以白色为主。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保、拆、修、绘等多种方式对农房风貌进行整治。

保:墙体完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应完全保存,并进行维护;

拆:墙体倾斜不安全,或者破坏严重的,应拆除;

修:墙体部分破损,墙面色彩严重脱落,或多处被改动,应刮掉原有墙面全面整修;

绘:墙体较好,墙面色彩部分脱落或脏污的应进行表面修整,可通过主题墙绘点缀增加村庄特色。

 

 

 

 

 

7-5  乡村特色院墙

2)标识标牌

做到一村一标,标识标牌要能体现本村特色。

位置:宜在村庄主入口设置乡土气息浓郁的标识标牌。在以旅游产业为发展目标的村庄应尽量做到各主次道路和巷道出入口标明街道和巷道名称;公共广场、小公园等区域宜有明显的标牌。

样式:村庄标识标牌要美观大方、统一造型和色彩,整齐、简洁、与环境协调。

高度:标识标牌的设置高度应在人站立时眼睛高度之上、平视视线范围之内,提供视觉的舒适感和最佳能见度。

3)建设乡村五小园

积极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木,建造以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茶园和小竹园为主题的五小园。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提高闲置地块的使用率,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4)评选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

以庭院为单位,根据不同星级标准,由镇、村采取日常巡查、每月检查、每季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评选确认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设立奖励制度,并根据年度考评结果实行动态管理。

5)乡土文化展示

结合村庄实际,适度挖掘、展示乡土文化,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八、管护机制

 

对于整治成果,要坚持长效管护,加强对村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根据实际开展已建美丽乡村管护情况摸底,制定管护标准,明确管护经费,加强与生态环境、财政、城管等部门的联动,压实各级责任,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

 

九、负面清单

 

1、净化工程

1)在路边和空地堆放建筑垃圾;

2)任意截弯取直河道,采用全硬质驳岸;

3)改厕及污水工程。

 

 

 

 

 

 

9-1  乱丢放垃圾            图9-2  硬质驳岸过度

4)不拆除露天旱厕,或拆而未建且群众不满意;

5)化粪池粪渣及粪便污水直排雨水管道、河道或沟塘;

6)化粪池覆土地面没有硬化或缺少安全防护。

2、硬化工程

采用大面积花岗岩、大理石进行道路、广场铺装。

3、亮化工程

次要道路两侧布置路灯或单侧间距过小布置路灯。

 

 

 

 

 

9-3  道路两侧布置路灯         图9-4  路灯布置过密

 

4、绿化工程

照搬城市绿化样式,花高价购买外地或名贵树种,铺设大面积人工草坪。

 

 

 

 

 

9-5  大面积铺设人工草坪    图9-6 大面积城市绿化式样

5、美化工程

1)刻意营造徽派建筑风格、改变建筑现有立面;

2)建大亭子或欧式亭、大门楼、大牌坊;

3)照搬城市景观,随意摆放健身器材;

4)在房前屋后无序堆放杂物;

5)在墙壁、电线杆、树上乱贴广告;私拉乱接电线;

    (6)在房前屋后乱搭乱建棚房等构筑物。

 

 

 

 

 

 

 


   

政策咨询 我要问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53-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