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01-07 09:46信息来源: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阅读次数:编辑:杨梅花 字体:【  

2021年,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为“三个一”:一系列重要指标位居前列。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1、绝对值位居全省第2;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3%,增速位居全省第4。一系列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江南大学科技园芜湖健康食品产业园、麦金地学生餐总部及中央厨房产业园项目等重大项目招引落地,中科院计算所孙凝晖院士团队在芜设立“安徽国科农业智能技术研究院”,建设省内规模最大的无人农场。一系列重要会议在芜召开。全国智慧农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增殖放流暨长江十年禁渔与长江渔文化论坛等在芜召开。

一、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粮食和“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更加有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34.73万亩、总产量27.75亿斤,完成优质专用水稻种植面积164.43万亩,较去年增加72.23万亩,早稻生产获省通报表扬,为全省粮食稳产丰收做出重要贡献。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存栏34.2万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出栏56.84万头,完成任务75.3%。肉类总产量13.7万吨,同比增长0.2%,蛋类5.2万吨,同比增长0.1%,芜湖清水白肉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热鲜肉”AAAA级生猪定点屠宰场。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2.84万亩,其中“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1.58万亩,预计全年渔业总产量在17.78万吨,同比增长4.3%,青虾、鳜鱼、大口黑鲈等名特优水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蔬菜播种面积98.1万亩,产量172.2万吨,较前三年平均值分别增长10.97%和10.66%。创建省级以上蔬菜标准化示范区6个、市级以上23个,初步形成江北无公害蔬菜重点发展区、江南无公害蔬菜产业带等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油菜种植面积49.5万亩,较上年增长1.9万吨;果树种植面积为13.8万亩,主要种类为葡萄、桃、蓝莓、青梅等;茶叶面积约4.8万亩,产量558吨。各类农产品种类丰富、供应充裕,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结合“芜湖大米”品牌振兴工程,近年来先后引进美香占、桃优香占、南粳系列等近30个特色优质水稻新品种,2021年实施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154个,全市优良水稻品种普及率达98%以上。开展第二批地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品种征集工作,初步收集地方农业动植物物种、地方农家品种及部分野生品种10个。全面完成2020年度1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27.3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2021年度34.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进度达74.3%。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6.09万亩,占基本农田比重达68.22%。全市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45家,建成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48家、节能环保型谷物烘干中心38家、钵式育秧基地4家,初步形成以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农机大户为补充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兑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28.18万元,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27.6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2.6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95%。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探索“村建企管”的运营模式,优化冷链设施布局。全市112家主体冷链设施建设项目均已立项,正在建设冷链设施159个。

三是乡村产业不断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76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4家,南陵县弋江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繁昌区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以智慧“芜湖大米”产业为引领,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三山经开区建成全国首个主粮领域地块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无为市建成全国领先的农机远程作业监测系统,累计监测作业面积162.5万亩。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市累计建成益农信息社70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累计便民服务9.04万人次,依托益农信息社完成电子商务4367万元。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推进南陵县、湾沚区、繁昌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建设。前三季度,全市监测的84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累计完成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87.77亿元,同比增长9.6%。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预计全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接待人数1000万人次,营业收入20亿元。成立芜湖乡村振兴产业要素联盟,联盟成员达77家,涵盖农业、科研、金融、投资、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带动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素保障。

四是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侧深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为16万吨、1880吨,年降幅均超过1%。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创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1个,培育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家,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7家,省级以上蔬菜标准园17家,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6家,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52.9万亩。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新增 “三品一标”73个,其中绿色食品31个,无公害产品40个,有机农产品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芜湖大米、无为板鸭、无为螃蟹、南陵紫云英弋江籽入选安徽省首批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

五是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2021年度农村改厕新建任务16530户,已完成1.93万户改厕,达成进度117%。全面推广南陵县便携式可调式盖板改厕模式(获得实用性国家专利),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开展后续管护,全市所有乡镇均已建立维修清掏体系。完成2013年以来财政资金改厕支持改造的21.6万户农村户厕排查工作,摸排问题2240户,完成整改1195户。2020年度2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项目全面竣工,2021年度5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进度67%(年度任务70%),全市已建和在建省市级美丽乡村共计302个。持续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湾沚区花桥村、繁昌区东岛村、南陵县三连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无为市赫店镇、湾沚区双桥村等16个镇、村入选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创建试点。

六是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扎实有效。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高标准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在册家庭农场总数7785家,新增718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06个,新增41个,其中国家示范社24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6个。不断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累计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671名,以托管服务为主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达到901个。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育高素质农民1480人。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全市643名基层农技人员,联系服务551个村、3384户科技示范户,建立22个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七是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创新行政执法与行业监管衔接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印发《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建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派驻机制的通知》,实行执法队伍派驻机制,切实加强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与局行业监管部门的协作配合,强化综合行政执法与行业监管有效衔接。组织全系统100余名执法人员参加农业方面专业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活动,全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专业法律考试通过率达到100%,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农村行政执法水平。二是专项整治形成常态。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出动监管执法人员累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2799家次,受理举报案件3起,立案查处鸡蛋、韭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药物案件各1起,配合公安部门跨市查处屠宰注水牛肉案件1起。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检查农资门店1578家次,查处销售劣质农药案件1起,种子不规范经营案件7起。实施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南陵县、繁昌区、三山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完成“变拖”清零。检查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20余家,各类农机具720台套,农机安全生产继续保持零事故的良好态势。三是持续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建立市、县、镇三级渔政执法体系,配套招聘363名护渔员,有力强化一线执法协护力量。落实禁捕水域沿岸县、镇、村三级包保责任制,落实基层网格员483名,压实属地监管职责。压紧压实禁捕工作五项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和联合执法,渔政、公安查处非法捕捞行政案件144起,刑事案件78起,市监部门查处各类市场主体行政案件51起。深入推进渔政信息化建设,市、县共落实5846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及执法船艇等装备建设,在长江干流及重点水域共部署高清探头121个,实现禁捕水域技防监管全覆盖。坚持高质量转产安置,全市镇(街)、村(居)干部“1对1”结对帮联退捕渔民家庭1159户4259人,今年已累计帮助解决资金、就业、创业、社保、低保等实际问题6881个,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八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流转土地面积209万亩,流转率达6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共量化集体资产31.07亿元、集体土地429.01万亩,清产核资完成率100%。今年新增村集体收益7887万元,农户收益1009万元。深入实施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市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3亿元,扶持项目建设702个,探索形成飞地抱团、资源开发、资产盘活、特色产业、物业经济、服务创收等六大发展模式。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总数达194个,占总村数的29%,全面消除了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有序推进宅基地改革,湾沚区、南陵县、繁昌区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利用试点,全市试点区域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463余亩,住宅面积68210平米。

九是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2021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72元,绝对值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12.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建立产业扶贫基地71个,开展自种自养贫困户8188户,290家带贫主体通过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户12911户,到户项目覆盖率达80%。继续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开展了蔬菜自然灾害保险、价格保险、小龙虾价格指数保险、池塘河蟹气象指数保险、一季稻高温热害保险、农机作业保险等农业特色保险,保险面积突破100万亩。做好“振农担”贷款担保工作,截至目前,累计为4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57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