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喝”中药 韭菜“水”中长
□记者 李扬 见习记者 闫丽婷 文/摄
在芜湖广袤的田野上,一场由现代农业科技引领的种植革新正在悄然发生。通过物联网技术、智能环境控制、精准营养供给等现代科技手段,农业生产正在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的跨越式转变,不仅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更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喝”中药长大的水果
4月30日,南陵县许镇镇牌楼张村的芜湖桃李春苑果业有限公司的基地里,邓春珍正带领几名工人给桃树疏果。
“这些油蟠桃7月就会成熟,今年肯定会丰收,因为我们有‘秘密武器’。”邓春珍笑吟吟地说。
在她身后的大棚里,负责技术的刘坤鹏正在给10亩地的火龙果施肥。这些看起来黑乎乎的肥料,就是邓春珍所说的“秘密武器”——含有中药的有机肥。
刘坤鹏是安徽阜阳人,在杭州工作近30年。2019年,他与生意伙伴邓春珍来到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流转90亩土地,开启了“新农人”生涯。邓春珍是许镇镇本地人,嫁到杭州后一直怀念家乡的田园生活。“农业有前景,看到家乡发展很快,我就回来了。”她笑着说。二人分工明确:邓春珍作为老板把握发展方向,刘坤鹏负责技术和销售模式。如今,基地种植了火龙果、蟠桃、车厘子等,其中散发着玫瑰香味的火龙果是他们的重头戏,而使用含中药的有机肥种植水果则是他们的特色。
“别人用化肥,我们用中药有机肥。”刘坤鹏介绍,“家里有人懂中医,我就想试试中药能不能‘养’果树。”经过反复化验、改良,最终刘坤鹏研发出自己的配方。
“中药有机肥主要使用了当归、黄芪等几味中药,再加上动物源蛋白,经过发酵后制成。虽然成本比普通肥料高,但生产出来的果子的口感、保鲜期都超过了市场同类产品。”刘坤鹏说。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前期因技术不足,亏损几十万元,但两位“半路出家”的新农人并不气馁,并且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田间哲学”:“树就是专家,哪棵长得好,就研究它为什么好。”刘坤鹏一边蹲棚记录数据,一边啃书本、上网找有关视频,不断优化自己的技术。
“使用中药有机肥,果树生长均衡,不会旺长。同时,它的抗病性也很出色。去年基地的火龙果亩产约6000斤,今年预计可以翻三番。”刘坤鹏说。
如今基地在周围已小有名气,许多人前来采摘、购买。“基地80%的产量用于采摘,剩余20%用于批发和出口。每亩收益可达7万—8万元。”邓春珍介绍。
此外,基地还积极促进技术推广,将中药有机肥的使用技术输出至明光、宁国、马鞍山等地,“我们希望推广这种绿色有机种植模式,让更多农民受益。”刘坤鹏说。
“水”中生长的韭菜
在湾沚区花桥镇九十殿村,另一个农业科技项目同样引人注目。走进水培韭菜基地的连栋大棚里,只见大片碧绿的韭菜整齐排列、生长旺盛。惊奇的是,这些韭菜并不是生长在土里,而是生长在一个个泡沫托盘上。
技术负责人王平搬开托盘上的盖板,揭开了大棚里的“秘密”。盖板下,韭菜健壮的根须,都浸没在“水”里。“别小看了这些水,这都是为这些韭菜量身定做的‘营养水’,大棚里的韭菜生长需要的养分全靠这些‘营养水’。”王平说。
韭菜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但在露天田里种韭菜,除了天气的干扰和农药残留的隐患外,韭蛆和灰霉病也让人头痛。
2024年,九十殿村引进的水培韭菜项目,目前水培韭菜项目种植基地已栽种韭菜15亩,以及部分芹菜、茴香、生菜等。王平介绍,水培韭菜不用农药,以营养液代替土壤,韭菜根系生长在营养液中,营养液全自动循环,省去了传统韭菜栽培中的整地、做畦、中耕、除草等繁杂的农事操作,实现了省工、节肥、节水和绿色种植的目标。水培韭菜不仅解决了农药残留问题,以往韭菜种植中经常遇到的韭蛆和灰霉病也都成为了“过去式”。
“韭蛆最怕水,现在韭菜种在水里,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灰霉病一般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发生,我们基地配有双层膜连栋温室大棚,温度和湿度都可以调整,可以有效避开灰霉病发生的环境。”王平说,基地还安装了自动化施肥机和智能化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种植生态。
水培韭菜不只安全,产量也高。“使用营养液循环系统开展水培韭菜种植,韭菜能生长5年,一年最少能收割6次。一般地里种韭菜,亩产7000斤左右,水培韭菜的亩产能达到3万斤。”王平说,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使水培韭菜的种植不再受季节影响。
“水培韭菜,作为湾沚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点示范项目,在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切实而积极的作用。”九十殿村党总支书记史先亮说,未来,他们将会纵向延展“水培韭菜”产业链,实现与食品加工企业的一二三产融合。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