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绿色能量”
踏入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征北家庭农场,目光所及皆是盎然绿意。成片的紫云英如翡翠织就的地毯,绵延铺展于农田上。远处传来的机器轰鸣声中,两台拖拉机正来回穿梭,将紫云英翻耕入土,为土地注入生机勃勃的"绿色能量"。
"今年我种了200多亩红花草,翻耕还田后能为再生稻插秧提前备肥。这几年坚持种植红花草,土壤肥力明显提升,稻米品质也更好了。"农场负责人陶征北介绍道。
紫云英又名红花草,亩产鲜草量可达2000公斤以上。其根部的根瘤菌具有独特的固氮能力,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同时活化土壤中的磷、钾及微量元素。据测算,紫云英春耕还田后,可减少约20%的化肥用量,显著增加耕层厚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当地农谚"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正是对其改良土壤效果的生动诠释。
湾沚区上世纪80年代就有紫云英种植历史,最初以收获种子为主,与单季稻轮作。近年来,随着再生稻种植模式的推广,当地创新探索出"紫云英-再生稻"生态种植体系,通过科学施肥、酸化土壤治理等技术,引导种植大户发展绿肥超2万亩。"种植紫云英不仅保住了地力,每亩还能节省50元左右的化肥成本,我们积极性自然高涨。"陶征北补充道。
为优化绿肥品种结构,2024年湾沚区与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引入苕子、箭舌豌豆等新品种开展对比试验,并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观摩"绿肥-再生稻"技术模式。省农科院唐杉博士指出:"紫云英需在水稻收割前20-25天套播,而苕子等品种可提前10-15天。建议根据再生稻生长周期,优先选用3月生物量较大的苕子作绿肥。"此外,他强调开沟排水是关键——沟深20-25厘米、宽10-15厘米,可有效解决绿肥苗期不耐渍的问题。数据显示,每翻压1000公斤绿肥鲜草,可减少水稻季10%的化肥用量。
未来,湾沚区将持续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托科研院所技术支持,扩大绿肥种植规模,推广生态高效的"绿肥-再生稻"模式。通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稻米品质,实现耕地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王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