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梅村破圈记

发布日期:2025-02-21 11:47 来源: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芜湖新闻网 浏览次数: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湾沚区红杨镇梅村又“出圈”了一次。

除夕当天,梅村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全村一起过大年”沉浸式体验活动,全村自发参与其中,每家每户在院子里做起拿手菜,讲述不同的乡村主题故事——村口汪大叔家是“盼归”,一边炸圆子一边期盼着儿子早点归来;村中梅爷爷家是“四世同堂”,全家20多个人一起包着饺子,一边聊起祖先梅尧臣的故事……到中午12点,300多名村民齐聚一堂,共享团圆年饭。

这场人气爆棚的乡村活动,不仅备受游客的好评,更是让村民们津津乐道了好长一段时间,全村人像家人一样其乐融融。

实际上,从2023年11月打造民宿村开始,梅村已经“破圈”了一次又一次。在一次次的“破圈”中,蹚出了一条乡村发展的新路。

从“诗与远方”开始

将空心村改造成民宿村

梅村位于湾沚区红杨镇中部的周桥行政村,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姓梅,传为北宋梅尧臣的后代。走进村子后,浓浓的文艺感便迎面扑来,让人禁不住感慨,不愧是诗人的后裔村——

只见围墙花篱之间,民居改建的主题民宿“梅村小筑”错落有致,每一栋,都有一个来自于文学、音乐、电影或美术、雕塑的主题名,如“抱鹅的少年”“我们仨”“第77封信”等;树枝上悬垂着诗词名句,白墙上写着“落日晚风的尽头,油菜花炊烟和狗”,餐厅也被命名为了“风雅颂”;不远处,帐篷、观光小火车、秋千、宠物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

如今美好的“诗与远方”,让人很难想象,2年前这里曾是一个萧条的“空心村”。

“当时,梅村大多数人都搬进了城里,村里闲置农房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红杨镇人大主席周立先回忆起梅村改造的始末,“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2023年,红杨镇党委政府决定破除政策藩篱,主动抛出橄榄枝,吸引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梅村,将其盘活成一个民宿村。”

这个橄榄枝,最终落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毕业、拥有丰富乡村振兴改造经验的高洁头上。她带着策划运营团队和技术力量,以政府合伙人的身份,和镇级党组织领办合作联社进行合作,加入到梅村整村流转盘活项目中。对村中老民居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对村容村貌进行治理,对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很快,高洁便打造出了具有原乡特色的旅游IP——“梅村小筑”。2023年12月,“梅村小筑”民宿正式开放。开业至今一年多以来,人气越来越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民宿预订情况异常火爆。

“‘梅村小筑’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要干的,不仅仅是开一家文艺民宿这么简单。”高洁笑着告诉记者,她身上有很多标签——“梅村小筑”主理人、资深设计师、政府合伙人等等,但是她最喜欢的一个身份,是梅村“新村民”。“我们要在梅村开展的事,简单来说,就是‘以宿带村、整村运营’。”在高洁看来,这是一种全新的乡村建设实践过程,不仅运营民宿,更要运营乡村。

以宿带村、整村运营

重塑乡村精气神

一年多的时间并不长,却足够梅村发生很多事。

民宿火爆“出圈”的影响非常直观,为这座寂静很久的小镇带来了人气,解决了部分村民就近务工的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我们的保洁、服务员、维修工等民宿日常运维人员,都是本村村民。”高洁介绍道,民宿还会大量收购村里人种的菜蔬、养的鸡鸭等,作为饭店的食材或者土特产卖给游客。“我现在在民宿务工,主要负责栽花种菜。”村民梅觉河说,他算了去年一年的工资,比之前在外打工还要多一些,同时还能照顾家里年迈的父母,感觉挺满意。

不仅如此,梅村还鼓励外出的年轻人回流,通过统一托管,加入民宿运营。29岁的村民方春玉就是其中之一,今年过年期间,他家自建的3层民宿小楼开业了,成为了“梅村小筑”新的一部分。“我们都很支持孩子回家创业,这两年梅村发展得很好,民宿也有专业团队带着运营,我们都很看好。”方春玉的母亲方根兰告诉记者。

而这一年多以来,在民宿运营外,高洁更是化身乡村建设发展顾问,在村庄运营上,做了很多大胆尝试,打造她心中的最美乡村——

村庄应当是热闹有人气的,于是她策划了一次又一次的爆款节日。“在梅村过大年”“梅村电影节”“油菜花节”等,一年到头,梅村的游客不断,在周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我现在外村的亲戚都很羡慕我们梅村,环境好、条件好,还总热热闹闹的,在外说自己是梅村人,都挺自豪的。”村里大户董祖兵说。

村庄应该是和睦温暖的。于是,高洁又发起了一场又一场村民自治活动。“午后梅村”围炉煮茶,村民们坐在一起畅谈梅村的变与不变;“贵州媳妇”畅聊会,召集村中多位贵州远嫁而来的媳妇,一起聊聊生活和未来;“丈夫着装测评”夜话,在玩笑间一改村里曾经盛行的“睡衣风”……“村里面现在大家关系特别好,就跟一家人似的,一家有事,众邻分忧。”高洁说,在她看来,这种精神层面的乡村治理是最重要的,“我心中的乡村就应当是这样,和睦友好,相互礼让,具有强大凝聚力。”

村庄应该是有故事的。高洁带领着团队,不懈挖掘着村民们的故事:第一个考上大学又回村工作的陶银、第一个外出打工又回乡创业的方叔、第一个考上航空学院的飞行员、会磨制咖啡的哑巴叔……他们的经历被陆续拍成短视频。“村民们都是这个村庄的主角,有着各自的精彩故事。成为主角后的他们,对村庄的发展和未来,更具有使命感。”高洁说,她最感到自豪的,是这一年多以来村民们精神面貌的改变,大家越来越积极乐观。

“梅村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看着这些改变,周桥村党总支书记束小豹感触深刻。他说,以往过年,梅村70多户人家,要不就是不回来,即便回来了匆匆吃个饭就走了;但刚过去的这个春节,80%的人家都回来了,而且提前回来,甚至有的带着亲朋好友,特意来梅村转一转,“可以说梅村的精气神已经完全重塑了。”

记者了解到,“以宿带村、整村运营”的模式在梅村试水成功后,红杨镇正计划沿着湾西路,将梅村的经验在其他村庄推广开来,逐步打造乡村旅游体验集群。

梅村的“破圈”之路还在继续。采访结束前,高洁透露,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油菜花季,他们正创立新IP“杨菜花”,发起新活动“杨菜花巡游记”,吸引更多人认识梅村、来到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