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更新 科技手段升级 春回田野 满目希望
一年之计在于春。年味还未散尽,江城田野上已是生机勃勃。2月13日,记者走访无为市泥汊镇席家湾看到,一些村民和无为市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无人机,准备追施油菜薹肥。近两年来,无为市农业部门连续开展糯稻套播油菜技术模式探索攻关试验,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检测试验效果,收集相关数据,今年他们扩大试验田面积,如果试验效果依旧稳定,明年有望在无为市大面积推广。
当日,无为市农业农村局农业股股长王小玲、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倪伟也来到了现场。据他们介绍,无为是芜湖首个应用糯稻田套播油菜技术模式的县区,去年试验区种植70亩,今年扩大至200亩。倪伟告诉记者,当地农民习惯种植一季糯稻,然后是一季小麦或油菜,而由于糯稻收割有点晚,要到10月中下旬,等到种油菜时,如果按照正常的收割后旋耕整地播种,时间往往比较紧,如果再有天气影响的话,就没办法再播种油菜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为市农技中心带领一批当地种粮大户前往外地学习,“外地套播已比较成熟,但是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等因素有差异,套播技术在无为当地是否合适还需要试验”。
无为市泥汊镇种粮大户方立仁等勇敢地接受了试验任务。王小玲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来政府牵头学习,当地种植养殖大户等眼界开阔了,更敢于尝试、创新,去年我们商议后,方立仁和弟弟方立志以及其他一些合作社农户,共拿出70亩田地试验套播,效果显著,所以今年扩大试验面积,我们农业部门也从头到尾进行技术等方面的帮扶与支持。”
说话间,方立仁、方立志兄弟以及其他农户已调试好无人机飞行准备,无人机料斗里也按比例投入混合好的肥料。方立仁告诉记者:“去年冬天以来雨水少,目前油菜蕾薹期需肥量大,现在追施薹肥对取得高产非常重要。以前我们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自从农业农村局组织我们外出学习后,我们意识到不能光低头种田,还要抬头望天,一些传统做法需要突破。2023年,我们跟着农业部门外出考察套播油菜后大开眼界,所以我们主动要求搞试验田。2024年,在无为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专家帮助下,我们试验田平均每亩油菜籽相比同期糯稻茬口没套播的增收100斤,这意味着每亩增产了3成多,太让人惊喜了!而且通过套播还提前了油菜播种时间,减少了旋耕流程,人力、物力等成本均节省,一反一复这笔账很清楚。”
“创新太重要了!”倪伟也感慨,“就比如说农户现今使用的农用无人机,也在不断刷新功能。2013年一台这样的无人机要20来万元,现在只要5万元;原来一次性载重10公斤,现在提升到60—70公斤;原来一次只能飞行2分钟,现在是9分钟,而且现在飞控更智能,输入好航线等,效能更高。农民现如今也更重视对无人机、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2015年无为大概只有我们农技中心有一两台无人机,现在全无为有了500余台大型农用无人机,方立仁他们合作社农业机械设备不但能满足自身1000亩土地耕作需要,还能全年为5万亩土地提供社会服务。”
除了方立仁这样的种植户在忙着进行试验创新,养殖户同样如此。当日,在无为市福渡镇陵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少春正在进行智能设备升级。陵海公司是芜湖市为数不多的罗氏沼虾养殖户,采用的稻虾混养技术,去年投入资金引进智能实时监测管理技术后,杨少春感觉管理轻松了不少。他告诉记者:“手机上App随时能看到水质盐碱度等变化,一旦有变化,智能设备会及时调整,对于抵抗自然因素风险等作用非常大。去年使用这套新设备后,产量提升了大约20%,之前单只罗氏沼虾最大只有2两左右,去年使用智能设备后,最大单只能有4两半。所以今年在开春新一轮养殖前,我根据去年情况找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补缺补差完善升级,你们今年7月份可以来看看,相信成果会更好。”
记者 吴敏 李林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