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红旗村的“蜕变”

发布日期:2025-01-10 08:39 来源: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芜湖新闻网 浏览次数:

□记者 康丽 文 梅韬 摄

坐落在长江沿岸的鸠江区汤沟镇红旗村,是一个地处长江外护圩的村落。与江水紧紧相依,七十载时光里,长江水哺育了这里的一切。然而,随着长江大保护政策的持续推进,这个村庄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发生蜕变的不仅是一江清水、两岸青翠,在这方土地上,“江”与“人”的关系也正在经历重塑。

江水哺育 曾造就“万元户村”

红旗村,典型的江边村落,有着别具一格的村庄布局。

冬日暖阳的照射下,远处江面上波光粼粼,船只往来,沿岸的滩涂地上,水网密布,一片片沿江绿化、蔬菜农田遍布其中。在离岸线数百米远的埂堤上,一栋栋民居沿着江水的方向一字排开,像筑起了一道长长的堤坝。这里的家家户户面朝江水,站在家门口,便抬眼可见长江的烟波浩瀚。民居的身后,是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蓝白相间的蔬菜大棚蜿蜒在田间。江阔水云宽,一派长江之畔特有的村落风光。

“上世纪50年代,因这一带有着大片适宜发展种植的滩涂地,为了谋求生计,红旗村的祖辈们便挑了这块埂堤,自发地在这片外滩扎下根来。”红旗村党委书记汪贻平向记者介绍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被称为“红旗大队”,2006年,红旗行政村由姚王行政村和三坝行政村合并而成,2013年划归鸠江区管辖。村子东邻二坝镇,无为大堤横穿村庄4.1公里,目前全村共有34个村民组,人口4700余人,耕地面积近6000亩。

依江而生,红旗人祖祖辈辈“靠江吃江”,多以打渔和跑船为生,村子里的经济民生离不开长江的哺育,也曾造就一时的繁荣。上世纪80年代,红旗村就涌现出了很多“万元户”。那时,依托长江船运优势,红旗人摸索出一条致富路,秋冬农闲之时,从江苏江浦、马鞍山当涂等地采购芦荻、芦苇,这些材料顺江而下运至村里,被加工成芦席、芦帘,供应给外地的砖瓦厂。“那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部上阵,做芦席加工,因为生意做得红火,很多内圩的村民都跑来红旗务工,当时村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万元户’。”汪贻平回忆道,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行业逐渐走向萧条,与此同时,传统的渔业、水运行业也渐渐萎缩,很多红旗人不得不另谋出路。

家住长江边,就有不惧风险、踏浪而行的性格特质。一些红旗人开始“走出去”,在外打拼出一番天地。“这其中,有一帮人在山东、上海做卤菜熟食生意做出了名堂,逐渐带动其他村民,目前全村有100多户在外经营卤菜行当,收入也十分可观。” 汪贻平说道。

江岸一方沃土 转化为“富民资本”

有的走出去,也有的留下来,因为江岸的这一方沃土,可以让村民们依靠。

这个时节,红旗村大棚里的辣椒长势正盛,看上去色泽光亮,肉质厚实。“今年辣椒的行情并不是太好,即便是这样,我们村的辣椒收购价也高于市场价几毛钱,可以说,红旗的蔬菜只要种出来,就不愁卖。”51岁的种植大户童少则自信地说道。

农产品销路好,是因为品质好,这与长江赠予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红旗村地处长江外滩,气候湿润,土壤疏松肥沃,这种砂质土壤十分适宜蔬菜瓜果的生长,所产农产品在口感和品质上也更胜一筹。多年来,红旗人充分发挥“先天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露天经济作物,种植豆角类、薯类、辣椒、吊瓜等农产品;此外,因水产资源丰富,村民多发展水产养殖业。随着长江大保护理念的提出,该村逐渐摆脱旧的“生存”模式,努力将临江村庄特有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势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以前红旗村耕地杂乱零散,生产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投资了800余万元,先后完成高标准农田治理面积3800余亩,实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汪贻平介绍,红旗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突破口,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以本地特色农业和渔业为着力点,支持特色生态种养,大力推进全村近千亩大棚蔬菜的产业化种植。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3.4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51.43万元,再到2023年的160万元。

红旗村的吊瓜十分有名,这也依赖于江岸特有的砂质土壤。“不同于传统‘趴地瓜’,吊蔓西瓜个小、皮薄,将西瓜藤蔓人为牵引、朝上生长,使得阳光照射均匀,加上适宜的土壤条件,口感更加脆甜。”童少则说春节过后,他就要开始栽种吊瓜秧苗了,5月份左右上市,在周边乡镇就会销售一空。从事了20多年种植业的他感慨道,以往在长江边种地,每三年要淹两年,而自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变成了“旱涝保收”。“以前下大雨,田很容易被淹,造成农民损失不小,而现在水渠疏通了,涨水时排水畅通,干旱时从长江引水灌溉,极大地改善了种植条件,实现稳定高产。现在我们一年的收入可比打工强多了。”童少则笑着说道。

“江”与“人”的关系正在重塑

“住在长江边,‘涨水鱼落水虾’,以往涨水的时候,村民在家门口撒一张网,轻轻松松就能收获一堆鱼虾。”汪贻平坦言,“靠江吃江”一直是江边百姓的生存之道,对于长江更多的是索取,如今这条路已经难以持续,当务之急是要回馈反哺、修复长江生态,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

49岁的林久兵,是在江上跑船跑了20年的老渔民,随着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的施行,2020年前后,林久兵和村里的很多渔民都告别了渔船,“上岸”生活。“有些同行在退捕后当了护渔员或进厂工作,我家里负担比较重,就自谋出路,现在一边在建筑工地干活,一边与家人合伙,承包了100多亩水塘养殖小龙虾。”林久兵坦言,虽然退捕转产后的生活充满挑战,但他非常清楚,从渔民转型,这不仅是生计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边人,以前‘靠江吃江’,养育了全家,现在也要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政策,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长江。”

一系列保护长江的行为陆续发生。2017年起,红旗村境内的岸线上陆续关停了多家砂站、船厂,沿江550亩滩涂复绿增绿,6.5公里岸线得到了美化绿化。这些年,村里陆续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路灯亮化、修缮农田水利、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临江而居七十载,有滚滚江水的温情哺育,也会体验到它暴烈的性情,这使得红旗人对于长江的情感,经过岁月沉淀愈发厚重。2020年,长江水位居高不下,红旗村境内的堤坝是长江岸线的第一道防线,防汛压力巨大。当时,村中紧急撤离了1400多人,留下200多人坚守防汛。老书记感慨地说道,祖辈扎根的地方,至今延续了三代之久,即便过往常遭水患,红旗人也不会离开这片土地。如今得益于长江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防汛周期变长,村民们才能继续在这番沃土上安居乐业,打造产业兴、生态优的沿江村落发展样板。

未来,红旗还将利用岸线资源,建造地标性的文旅景观,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其中包括在通江河口建造露营地,在姚王庙码头,依靠现存的老街、建筑物等打造新的乡村亮点。

长江两岸生态与经济并重,保护与发展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红旗村由内到外的蜕变,也是芜湖推动长江大保护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