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镇: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10-17 09:37 来源: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芜湖日报 浏览次数:

□记者 承孝安 文  杨大伟 摄


稻田徒手抓活鱼、套北丰收集市、趣味垂钓……金秋时节,白茆镇的田间地头,加油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趣味十足的比赛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游客们徜徉在金色稻田里,沐浴在秋日暖阳下,闻着稻香、拍照打卡,感受美好的田园风光。

白茆镇素有“安徽省农业状元乡镇”之美誉。全镇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家,家庭农场208家,白茆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也是鸠江区乡村振兴“一号工程”。

近年来,为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白茆镇积极转型升级,推动农文旅进一步深度融合,致力打造“春赏花、夏采摘、秋丰收、冬民俗”的四季全域旅游。以“花”为媒、“稻”为笔、“地”为卷,绘出“油菜花海”“创意水稻”等旅游特色主题,并重点开发“六洲暴动第一枪”和“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等红色旅游精品。2022年该镇获评全省“115”乡村振兴示范镇,辖区套北村跻身全省“115”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单位。

农民丰收游客来,农旅融合促增收。今年,白茆镇以“农民丰收节”为载体,持续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内涵,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节日效应,把促消费作为节日活动的重头戏,开展金秋消费季活动。

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浪漫经济”正铺就农民增收致富路。


以特色为引领  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建党百年之际,白茆镇投入420万元将“六洲暴动旧址及胡竺冰故居”修葺一新,建成白茆红色传承馆,展陈“六洲暴动、新四军七师组建、渡江第一船、胡门六烈士”等发生在白茆的红色故事,再现了当年的光辉史实,激励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红色文化风景线。

建馆以来,年接待参观游客3万余人次,有效培育了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已成为省市区多家单位红色教育基地。

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白茆镇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辖区17个行政村、4个社区内,实现健身器材和健身广场全覆盖,21个村(居)都有农家书屋,藏书2800多册。2023年送戏下乡27场以上,送电影进村204场、进社区4场,送电影进校园16场以上。

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开展四季休闲旅游:“春赏花”——踏青出游。每年3月至4月依托套北村景区的4000亩油菜花和1000亩桃花,举办“白茆赏花季”活动,其中集中连片的4000的油菜花海,让游客流连忘返;“夏采摘”——农事体验。每年7月至8月,依托景区及周边的1000亩葡萄、200亩吊蔓西瓜和8000余亩玉米,开展“采摘季”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事;“秋丰收”——田园风光。每年10月,依托景区内的4000亩创意水稻、450亩菊花和350亩芍药,开展“中国·鸠江套北”丰收季活动吸引游客观赏游玩;“冬民俗”——传统文化。依托白茆镇既有的特色民俗活动、特色农产品、特色小吃、特色地方手工艺品等项目,开展“白茆民俗季”活动。

今年国庆期间,白茆镇以“学用‘千万工程’ 推进全面振兴”为主题,顺利开展了第四届中国·鸠江套北丰收季活动。除了传统的市集、游船、戏曲演出外,还策划了趣味垂钓和稻田徒手抓活鱼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游客反应良好。活动期间套北乡旅基地和白茆红色传承馆累计接待游客4万人次,创收200余万元。

同时,白茆镇多管齐下,打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建设生态白茆,推进乡村旅游。加快人民城市建设,实施了复兴路、永定路、竺冰路亮化工程,竺冰路改造、小江环境景观提升等工程,“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集镇的一道风景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挖掘传统文化  促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目前白茆镇旅游景点单一,大部分游客只限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游览。”白茆镇相关负责人坦言,除了每年的三四月份“赏花季”,中秋国庆期间的“丰收季”,平时游客很少,带动效应差,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突出文化内涵,挖掘建设乡土风情。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在,白茆将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之中,实现以文铸旅,以旅彰文,包括有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农耕文化等乡土风情。以红色文化为发展重点,用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力量牵引其他文化共同汇聚成当地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乡镇所具有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讲好当地典型而有深刻意义的红色故事等形式,承接党建活动、研学培训、团建旅游等各种活动,协助当地村民自发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村一品”等特色农产品,逐渐形成以红色研学为中心的农业种养、加工、配送、休闲等特色产业,开辟出红色文化+生态乡镇的“红+绿”特色旅游路线,既能重温峥嵘岁月,又能体验乡镇生活,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潜力。

加强招商引资,深度推进融合发展。白茆坚持“乡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起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协同体系,形成党委政府牵头、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组织机制,在镇政府统筹协调、政策充分引导、搭建协作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方案,确保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举措落地落实。引进一流团队,加快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结构层次、空间布局和优化策略,整体分析城郊乡镇的分布特征和资源优势,将各节点连成网络。按照一村一主导产业的原则推进乡镇旅游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整合特色旅游乡镇与风景区建设的旅游经济模式,鼓励景村与景区的多维融合,形成以旅游为乡镇发展助力的格局,逐步向人文、健康、休闲方向拓展,增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拓宽旅游链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与传统习俗相结合,大力发展乡镇民俗游乐活动。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发展花灯、戏曲、舞台表演等夜间娱乐项目。着力挖掘农业文化资源,开发网红打卡夜景点。抓住游客购买欲望,结合特色产业推介,积极举办美食文化节、茶艺大赛等地方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品尝特色小吃,体验地域文化,达到“留人留钱留心”的目的。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农业元素,在农业的前、中、后环节,分别转化为开花观赏、耕作体验、农产品销售和展示等旅游活动,并通过家庭农场、国家农业园区等新业态,结合儿童群体研学教育、大学生群体实践课程、婚恋市场婚纱照、老年休闲保健市场等,将发展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宽。

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全力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合理调整土地使用性质和结构,增加建设用地供给。加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增加土地资源储备和供给能力。探索多元化的土地供应模式,如土地租赁、土地入股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积极支持荒地出让,由专业合作社统一调配,支持各类大型经营者和社会企业承包经营荒地,加快荒地“变废为宝”。

未来蓝图可期 打造“一镇一厅一廊五村四园”

白茆人以“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制定了“一镇一厅一廊五村四园”的发展规划。

打造美食休闲中心镇。围绕集镇周边开展村庄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提升集镇总体环境。对本地原有的餐饮饭店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深入挖掘芜湖特色美食资源,招募相关企业入驻,丰富街区业态。积极举办啤酒龙虾节、丰收节、年货节等主题活动,结合集镇亮化工程,重新规划设计光明粮油公司的闲置厂房,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筛选优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在车间的建设上统筹考虑二产加工价值和三产参观体验价值,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标杆。结合“六洲暴动”“渡江第一船”等红色文化历史和本地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以“红+绿”为主题,打造芜湖市国家级研学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打造多功能综合服务厅。利用产业园区管委会和周边闲置地块打造集展示、餐饮、住宿、会议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厅。通过一产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二产农畜产品加工、三产配套餐饮和体验,集成展示农业一二三产有关业态,丰富游客体验。

打造莲花河艺术画廊。对莲花河水系进行清理,莲花河两侧道路进行修建,连通莲花河水系与黄家河水系,沿水系两侧布设游船道、骑行道、小卖部、卫生间、休息处等配套服务。计划每年发起不同主题的乡村艺术大赛,邀请艺术院校师生利用本地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作品置于水系两边打造莲花河艺术画廊,供游客欣赏、打卡。

打造五个特色村庄。套北村打造泛度假村,配套接待中心、会议、餐饮、住宿、客房服务等多种功能,周边及沿线优质民房改造为民宿及相关经营业态;新园村打造亲子休闲度假村,建造酒店,配套餐饮、客房服务等功能区;小地心村打造果蔬村,对原住民房屋进行改造,发展餐厅、面馆、茶馆、果汁店、咖啡吧等业态,墙绘凸显村落主题,与林地风格保持一致;金带村打造传统美食村,重点展示榨油、做豆腐等传统食品工艺,同时提供体验和食品销售服务;三官殿社区通过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手工艺、乡村民俗等文化,打造民俗记忆村,重点发展非遗作坊、文创、手工艺、戏曲、庙会等产业。

打造四个主题园区。依托奇迹农庄、农业一站式体验厅和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现代农园,提供农学科普、农业展示、农事体验等综合服务;依托绿丰苗木地块打造样板果园,展示花卉培养、景观布置、果蔬种植等领域的高端样板技术;依托油菜花海、创意稻田等打造大美田园,鼓励游客认领地块,发展订单农业,逐渐改变补贴种植的模式;沿莲花河水系开展夜间演艺,演绎农村生活场景和本地特色文化习俗。

如今,放眼白茆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一个个农文旅融合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生态产业园遍地开花……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白茆青山沃野的宏伟蓝图将越绘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