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新”农人又是“兴”农人

发布日期:2024-09-06 11:49 来源: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芜湖日报 浏览次数:

□记者 花磊 文/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江城大地正吸引越来越多懂市场、有技术、爱农业的“新农人”扎下根来,他们不断为乡村带来新思维与新业态,一幅幅“奔丰收、求高产”的美丽画卷悄然在芜湖的乡村田野间徐徐铺展。本报今起推出《种地吧“新农人”》系列报道,关注芜湖回乡创业的“新农人”。

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95后“新农人”操胜,2019年从城市回到农村,用新技术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用新理念开办经营合作社,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还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征途上,操胜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青年力量。

从“会”种到“慧”种

记者来到新东村的时候,操胜正在农田里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肥作业。他告诉记者,今年小麦长势不错,预计亩产至少有1000斤。

“这两年,家乡种田的人少了,耕作方式依旧传统低效。家人聊天中感慨耕地‘闲’了下来,但我却觉得农村天地大有可为,这是个机会,因此,当时我内心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返乡创业做新农人’。”操胜回忆说。

2019年,操胜放弃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回乡成立繁昌江禾种植家庭农场。农场目前规模1200亩,年销售蔬菜800多吨,销售额150万元。操胜的家庭农场还带动了周边20家种植户,带动面积达1500亩,平均每亩增加收入500元。

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一个95后小伙子艰辛的付出,虽然操胜从小在农村生活,对土地充满了感情,小时候也经常跟着爷爷一起下地干活,但独立经营一亩亩田块,还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就拿今年来说吧,雨水特别少,在2019年刚回乡创业的时候我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但当时因为经验不足,心里特别慌。这几年经过不断学习,加上区农技专家的指导,今年我通过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种田,大大减轻了旱情影响,现在我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1500斤,收益相当可观。通过我的指导周边农户的水稻也获得了大丰收,这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干劲。”操胜告诉记者。

操胜给自己的定位是“新农人”,“新”在哪里?操胜认为,父辈们虽然有很多经验,但自己在种植、收割、田间管理等环节更加注重全程机械化和高效化,“最重要的一点,我是比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尤其是新的栽培技术。”操胜说。

2022年,操胜在自己承包的田地试验覆膜水稻栽培技术,这个技术可以抗旱保湿,既减少化肥用量又达到高产。从事农业生产5年多,只要一有空,操胜总喜欢“泡”在农田里琢磨。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从“会”种粮,到“慧”种粮,再到种“好”粮。操胜自学了农科类的基本理论知识,农闲时便潜心练习无人机等机械化农业装备的使用,遇到种植难题时虚心请教农技专家。最开始,操胜只承包了50多亩地,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亩。现在的操胜已有一本自己的“新农经”,对粮食种植的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再也不用看“天”吃饭。

2022年,操胜经营的蔬菜园被评选为芜湖市蔬菜标准园。同年,他还牵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目前有种粮大户、无人机飞手、农机操作手等20位,有植保无人机11台、高速插秧机6台、大型拖拉机5台、播种机2台、联合收割机3台,对外年服务田面积达10万亩次,带动农户100多户,可提供水稻、小麦、油菜生产机耕、机插(无人机直播)、无人机飞防、机收、稻谷初加工等服务。操胜在2022年芜湖市农作物植保员技能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23年被评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除了自己做“新农人”外,操胜还心系乡亲,2022年6月,他又牵头成立芜湖苗掌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菊花、辣椒等经济作物。合作社成立以来,他把经验化为成果,指导周边农户科学种植,带领他们奔向增收致富之路。

操召平是苗掌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去年6月,我加入操胜的合作社,每亩增产了100多斤,我很满意,明年我准备继续跟他后面干。”操召平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合作社已帮助当地农民年增收达到2万元。

从城市到农村,操胜的生活变化巨大,其间或迷茫或坚定,但在为振兴家乡作贡献,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路上,操胜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