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种出“梅”好生活
“这些斜枝必须剪掉。”1月7日,天气晴好,位于繁昌区荻港镇的繁昌昌宝果蔬种植有限公司青梅种植基地内,一片繁忙景象。
技术主管潘小陵正在指导工人们给200亩的青梅剪枝。“青梅一年要剪两次枝,去掉这些多余的枝条,才能保证青梅的品质并提高产量。”潘小陵边说边剪下了一根拇指粗的枝条。在他身旁是一排排经过“瘦身”处理的青梅树,粗壮的枝条上绽放出一粒粒花芽。
“青梅一般在2月中旬开花,花期为一个月时间,商品果在5月底结果。”公司负责人吴诚然介绍说。原先在物流行业打拼多年的吴诚然,紧抓繁昌扶持推广青梅种植的政策机遇,2018年在荻港镇桃冲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这个基地栽种了8000株青梅,一般6年进入丰产期,到时候一棵树能产50-100斤商品果,销售额可达300万元。”吴诚然说,在种植技术上,溜溜果园和省农业科学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近年来,繁昌区以溜溜果园集团为龙头,大力扶持青梅产业发展,并将青梅产业作为全产业链发展来打造,目前已形成育种、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吴诚然和他的员工,都是青梅产业发展的受益者。“青梅采摘后,不愁销售,基本都会被溜溜果园收购。”吴诚然说,他看好青梅产业的发展潜力,在赤沙还建了个300亩的种植基地。
繁昌区农业农村局产业股股长郑少军表示:“繁昌区因地制宜,依托区内的龙头企业溜溜果园集团,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通过技术帮扶、政策引导、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青梅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政策的支持、龙头企业的引领、种植大户的带动,有力地推动了繁昌青梅产业发展。
产业的发展、种植基地的开办,也给附近农户带来了增收的途径。用工高峰时,有20多位附近的农户在基地里作业。69岁的陶方银是桃冲村人,他已经在吴诚然的青梅种植基地干了三年。此前他曾在南陵县和铜陵市打工,后来年纪大了,不想再去外地工作,恰好家门口的青梅种植基地向他敞开了大门。和陶方银搭档的李明才今年70岁,他从种植基地开办起就在这里工作,如今工作四年。“在这里干活不累,主要是剪枝和施肥,每月能拿2500元,我很满意。”李明才说。
郑少军介绍,目前繁昌区已建成青梅种质资源保种基地140亩,保护品种50余种,新培育的溜溜梅3号、4号取得安徽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年供苗能力达80万株。建成青梅种植基地总面积达1.05万亩,去年梅果售价达4元每斤,亩产值已达5000元,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同时,总投资3亿的梅冻数字化智慧工厂全面投产,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别。繁昌区还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供应链系统,提高企业管理和物流效率,实现整个物流环节的高效和数字化、智能化。
为提高科技支撑水平,繁昌区农业农村局还与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签定合作协议,组建科技咨询团队,推进科技与产业衔接。
“这套设备投资了70多万元,终端连接到了省农业科学院,数据如有变化,相关专家就会通过‘会诊’给出建议,我们处理起来有的放矢。”在青梅种植基地的监控室,吴诚然指着监控屏说,在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在基地布设传感器、视频监控等,来监测土壤墒情、肥力、病虫害等基础数据,实现青梅种植的精准化控制、数字化管理。
为了将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繁昌区采取结对帮扶、本地扩能等措施,在安庆市太湖县和芜湖繁昌两地加大建立青梅种植基地,力争2025年,建立青梅种植总面积达40000亩,实现青梅全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同时做好青梅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
除了管理好自己的种植基地,力争高产稳产外,吴诚然又“盯”上了可以入药的青梅花和市场上热销的青梅酒。“青梅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能衍生很多高附加值产品。未来我们除了科学种植外,还将积极开发更多的青梅产品供应市场。”吴诚然说。
□ 记者 李扬 文 戴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