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湾沚区:从习俗到经济 茶叶探索步履不停
人间四月,春茶成熟,安徽芜湖湾沚区红杨镇的山坡丘陵上,一株株茶树长势喜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青翠碧绿,微风拂过,清香扑鼻,明媚的阳光倾泻而下,星星点点的翠绿在风中翩然起舞。
种茶大户如雨后春笋
湾沚区虽不是自古以来的产茶盛地,但也有家家户户在门口或院子里种植几株茶树的习俗,种茶、制茶、品茶,茶文化浸润下的皖南人民,对茶叶总是情有独钟。
红杨镇地处湾沚区南部,半山半圩的丘陵地形为茶叶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滋养,自然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种植。据《芜湖县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初,和平乡的珩琅翠芽,在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指导下研制成功,1980年、1981年连续在第一、第二届地方名茶评审会上获一等奖;2001年在中国·芜湖茶博会上获国际铜奖。产自红杨的茶叶,具有芽肥体壮、干茶清香、冲泡通亮等特点,受到周边品茶者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随着“茶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红杨镇的茶叶种植大户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镇茶叶种植大户数十家,茶叶种植总面积达两千余亩。红杨种茶,以白茶为主,也有隶属于白茶系列的黄金芽。以六桥村洪成家庭农场为代表的白茶种植和以万福村华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黄金芽种植,在周边地区都小有名气。“安吉那边来我们这收购黄金芽新叶,都供不应求,夸我们的黄金芽品质好呢。”华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柴国权底气十足。“红杨的地理环境好,种出来的茶叶品质好、口感佳,政府还帮扶,这不,还有好几个朋友想跟着我一起种植茶叶呐!”谈起种植茶叶,红杨镇六桥村洪成家庭农场负责人洪叶青的脸上是难以言喻的喜悦。
茶叶采摘正如火如荼
春光灿烂,正是采茶好时节。驶入和平森林公园,沿着山路一路向上,两旁的山坡上,翠绿的茶树整齐排开,其中的采茶人三三两两,拿着竹篓,正专心致志地采摘新叶,采茶人手指“翻飞”间,竹篓里的嫩叶便铺上了厚厚的一层。
“这些采茶工我们都是雇佣的本地人,”洪叶青介绍道,“我种了500多亩白茶,把这些茶采完的话,大概需要2000个工。”走进茶树间,与采茶工拉家常,阿婆抬起头,笑嘻嘻地说起了收入:“采得好的话,一天能采200多块钱呢,这茶大概能采上一个月。”笑语盈盈间,是增收的喜悦。
走过茶园,再顺着山路转回位于六桥村的洪成家庭农场,这里是洪叶青加工茶叶的地方,采茶工采下的茶叶都会运送到这来加工储存。家庭农场内茶叶加工机器、冷库一应俱全,加工、存储一条龙的合理分工保障了成品茶叶的质量。洪叶青从冷库中取了些新茶,烧一壶开水,冲泡开来,杯中茶汤清澈透亮,灵动十足,品上一口,醇厚清甜,香气尽数融入茶水中。
黄金芽的风貌与白茶还有不小的区别,来到位于万福村的华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茶叶种植基地,连绵起伏的小山丘上,满目金黄,低矮的茶株外形虽小,但生长旺盛、新叶鲜嫩。黄金芽冲泡过后,叶片舒展开来,片片金黄,茶色通明亮黄,香气四溢,无愧于茶中“大熊猫”的绰号。
“茶经济”探索步履不停
从种茶的习俗到发展“茶经济”,虽面临诸如茶叶种植比较分散、茶叶品牌的创建还在路上、对于茶叶种植的统一化管理还有待摸索、受疫情影响茶叶销路不畅等困难,但红杨镇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
种植分散是因为种植户数量有待增加,还没有形成气候;品牌影响力不够、管理不集中是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销路不畅是因为销售渠道单一。找准问题,明晰原因之后便是对症下药。针对种植户数量有限的问题,红杨镇将继续坚持品质招引,依托优良的自然种植禀赋,提高招引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来红杨发展“茶经济”,同时兼顾挖掘本地种茶人才,以扩大宣传带动氛围,让农民看到收益,愿意种茶。品牌与渠道对于茶叶的销售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品牌和管理的问题,红杨镇将发挥好“珩琅翠芽”这一茶叶品牌的优势,让其成为红杨茶叶的共用品牌,一方面可以聚各家优势,造响品牌,扩大红杨茶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茶叶种植的统一管理。针对销售渠道的问题,红杨镇将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结合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种植户获利,此外也将不断探索线上销售模式,将“互联网+”融入茶叶等农产品的销售。
对于“茶经济”的探索,红杨还在路上,但凭借着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不懈奋进的红杨人民,“茶经济”终会在红杨走出一条别样精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