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镇域经济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力量

发布日期:2020-10-26 14:56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浏览次数:

安徽省无为市围绕短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长期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而作出的“一村一品”镇域经济发展模型,在无为市掀起了振兴产业、发展经济的热潮。近两年来,安徽无为市实现脱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1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98%,为撕掉贫困标签、夺取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2002年无为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摘帽”,系全省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非重点县。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4.49万户、11.3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63个。无为市在近两年省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均获“好”等次,现有建档立卡未脱贫户494户、1179人。

一、“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无为市狠抓特色种养业产业扶贫工作,以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特色种养业示范园区为抓手,以农技人员包村入户为手段,全面推广以镇域经济发展,确保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助推全市脱贫攻坚步伐迈上快车道。

据悉,无为市全市63个贫困村已全面优化了特色种养业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6大类,涉及渔业产业32个、林特产业13个、畜牧产业8个、蔬菜产业3个、休闲农业2个、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5个。目前,63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全部达标,其中达贫困村“一村一品”标准14个。

“一村一品”,是无为市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收官全面胜利的有力抓手,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的战略举措,也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扶贫的关键路径,对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格局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促进落后生产方式变革、打破地域技术壁垒有着历史性实践意义。

二、脱贫户在家也能当“师傅”

“脱贫攻坚,既要厚了农民的口袋,又要富了农民的脑袋。”在贫困村“走出去”又反哺贫困村发展的企业主钱扬来告诉记者:“2014年,我们投资3000万,建立了集茶叶种植与销售、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企业。我们把茶叶种植的技术,带进山里,为贫困户提供茶苗;种植户的茶叶,我们带出山里,把优质的茶叶交到消费者手里。”

“我家里有4亩地,以前种植水稻一年能收入几千块钱,现在我们种植茶树,一年收入就三万多,从种植到抚育管理到采摘制作,我现在也能当别人师傅哩。”59岁的无为市昆山镇丁家山的脱贫户叶小平告诉记者。

6年来,山里的路通了,光秃的荒山绿了,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昆山镇依靠建设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户收入为目的的扶贫方式,带动贫困户全部脱贫。

以昆山镇为缩影的无为市政府探索出一套独特的脱贫手段——“贫困村+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组织方式,当地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成为促进镇域经济有效协同发展的有力手段,推动了生产社会化,促进了产业发展共同体的加快形成——对构建农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要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振兴,必须依靠本地自然禀赋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新型农业主体辐射作用,因地因时构建适宜无为具体情况的兴旺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全市全面发展振兴和不断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