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里的“科技范”
春耕里的“科技范”
□记者 李扬 实习生 张嘉钰 罗序正
数字化大棚里的育秧循环架上,一盘盘健壮的秧苗“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田野里,机械化插秧机来回穿梭,留下一排排“绿色诗行”……
清明谷雨时节,农事日渐繁忙。在繁昌区的田野间,一场“科技春耕”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大棚育种与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正在为传统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化育秧:
不再看天气的“脸色”
一走进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新林社区宏庆水稻数字育秧工厂,就会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高大的钢构大棚充满了工业气息,在循环育秧架上,层层叠叠的秧苗长势喜人。
“你看,这里的所有工作都可以通过手机控制。”“新农人”曹钒一边说边在手机上操作起来。随着循环育秧架的齿轮的转动,一盘盘秧苗完成喷淋、通风、光照等程序。
只需一部手机,曹钒一就能实现催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育秧全流程智能化作业。
曹钒一的父亲曹晶晶,是繁昌区有名的种粮大户,也是远近闻名的技术“能人”。但2022年、2023年育插秧期间多变的天气,让曹晶晶“损失惨重”。纵有一身育秧技能,遇到极端天气时,曹晶晶也一筹莫展。“由于育秧时秧苗受天气影响无法及时移栽,那两年损失很大。”曹晶晶说,为了彻底解决天气对育秧的影响,他将目光投向了技术先进的数字育秧大棚。
2023年6月开始施工,2024年3月竣工,投资2100万元的宏庆水稻数字育秧工厂横空出世,其数字育秧大棚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大棚内设置循环育秧系统、育秧生产线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数字指挥中心、集农业高新科技展示、农作物育秧、农产品智能化种植、智能化灌溉等,开启了智能数字化生产模式。
“以前露天育秧看天吃饭,受天气影响大。现在这座数字育秧大棚,不仅解决了天气对育秧的干扰,也省下了不少人工。”曹晶晶感叹道。
他算了一笔账,水稻数字化大棚育秧,基本无烂种、烂芽情况,每亩比传统育秧节省约0.5公斤水稻种子,还能减少20元左右的人工开支,平均每亩减少成本60元左右。更加重要的是数字化大棚集中育秧,秧苗壮实整齐,秧苗育成后移栽到大田里长势均匀,不会出现传统培育的秧苗因高矮壮瘦不一死苗而需要补蔸的现象。
“大棚育出的秧苗能够实现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曹晶晶说。
2023年,曹钒一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加入到父亲的队伍,当了一名“新农人”。如今,他已经能在育秧大棚里独当一面,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我们的育秧肥料配比更加精准,节省了很多肥料。而数智化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的加持,我们用手机可以远程控制种子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长势,让秧苗更好地成长。目前,育秧工厂年育秧能力3万多亩,秧苗覆盖繁昌、南陵等地,带动农户1.5万户,户均增收200元。”曹钒一介绍说。
农机农艺融合:
效率与环保的双赢
4月12日上午,一阵机器的轰鸣,打破了繁昌区峨山镇城东村田野的静谧,种粮大户汪军指挥几辆高速插秧机在田间忙活起来,一场农机农艺融合现场会在这里开展。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再生稻覆膜机插秧作业展示。
汪军是当地的种粮大户,2018年,他流转了1200亩土地投身农业,次年整合成立了芜湖金佰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之所以要加上现代二字,是因为汪军认为,要想种好粮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管理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就拿插秧来说,以前一个人一天最多插6分地,现在用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40—50亩不成问题,效率大大提高。”崇尚科学种粮的汪军说,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是农业腾飞的翅膀。他今年的300多亩再生稻,在两天前就已经开始了机械化插秧。
汪军介绍,这次开展再生稻覆膜技术试验示范,主要是因为再生稻栽插期间气温波动较大,通过全生物降解膜的覆盖,能有效提高地温,促进再生稻秧苗快速返青早发,缩短头茬生育期,为再生季保证充足的光热资源,能提高产量。
“水稻覆膜技术,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还能控制杂草,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通过薄膜覆盖可以提高地温,缩短再生稻的生育周期,提高两季的综合单产。”繁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平介绍,今年繁昌区的3万多亩早稻和再生稻已经开始陆续插秧,在6月还有16万亩中稻种植。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得以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夯实根基。
从曹晶晶、曹钒一父子到汪军,越来越多的农业工作者正用科技改写农业的底色。他们不仅是技术的实践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这场“科技春耕”不仅是一场生产力的革新,更是一幅农业现代化的壮丽画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的力量正让农业变得更高效、更智慧,也让农民的笑容更加灿烂。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的“科技范儿”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鲁君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