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田间万象新
□ 记者 李扬 见习记者 闫丽婷 文/摄
春寒未褪,鸠江区二坝镇提树村的田野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景象。钢构大棚连绵不绝,露天田地里,小麦和油菜在春风的吹拂下悄然拔节。
错峰种植 拓宽增收路
行走在二坝镇提树村的田间,连片的大棚如同天蓝色波浪在阳光下起伏,掀开一座大棚的塑料薄膜,湿润的泥土气息夹杂着青草香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半蹲在辣椒垄间,细心地为辣椒苗整枝。
“再过一个半月,这批春椒就将上市,走上消费者的餐桌。”种植大户管玲玲介绍说。
管玲玲与丈夫来自附近的蛟矶村,他们家几代人都从事蔬菜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0年,管玲玲的丈夫来到提树村,夫妻俩开始了承包流转土地种植蔬菜,截至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40亩。
江北一直有着芜湖“菜篮子”的美誉,蔬菜瓜果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管玲玲夫妻俩主要种植番茄、西瓜、茄子、辣椒、空心菜等多种蔬果。为了确保品质,他们精益求精,不惜投入更多成本,“我们用的是钢管材质的三层大棚,比普通的两层棚防风抗雪能力更强,成本也更高,一个大棚的价格要比普通棚贵3倍。”管玲玲说,“同时通过半自动的滴灌喷灌和施肥器材,精准满足蔬菜生长的水分和营养需求,节省了不少人力。”
然而,种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管玲玲家遭遇了两次自然灾害。一场冻雨让田里的蔬菜全部冻死,损失惨重。之后的一场大暴雨又导致田地被淹,西瓜、香瓜等作物短短两天就全部烂掉。
面对困难,夫妻俩没有退缩,凭借着敢于尝试的勇气,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模式。为了避免市场饱和,也为了降低对小农户的冲击,他们选择错峰种植。如今,他们已经初尝甜头,部分蔬菜抢先进入市场,成功赢得了先机。“你看,我们的空心菜已经上市了,在市场上属于‘遥遥领先’。”管玲玲说,这边的春椒还没上市,她已经开始为下一茬的种植做准备,“4月份育豇豆苗,6月份育辣椒、花菜和橄榄苗。等到了7月份,其他农户都在休息,我们就先错峰种植辣椒。”全年的种植计划紧密而有序。
对于未来,夫妻俩充满期待,他们计划今年安装自动化水肥灌溉设施和轨道运输设施等现代化农业设备,“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就更省力了,生产效率也会更高。”管玲玲感慨地说道:“种地虽苦,但看着苗一天天长高,非常有成就感,觉得日子充满希望。”
机械化种田 跑出“加速度”
在提树村的另一边,90后“新农人”张涛涛正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给大片的油菜田施肥,伴随着嗡嗡声响,无人机轻盈地穿梭于低空,精准又均匀地将肥料播撒到每一块田地。“用无人机施肥 ,省时又省力。”一旁的父亲张成斌看着儿子的操作,眼中满是自豪。
张成斌父子俩是早映村人,14年前,他来到提树村流转了100多亩田地。起初,由于没有机械化设备,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只能大量雇佣小工帮忙。“最忙的时候雇了40个工人,成本高得吓人。”张成斌回忆道。
2016年,在外工作的张涛涛被父亲召回了家乡,一起从事种植业,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张涛涛大学时候学的是汽修专业,对机械化器材非常了解,他的加入,为这个传统的农业家庭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理念。凭借着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他很快成为了家里机械化操作的主力军。“这些器械全是儿子在操作,我对这些一窍不通。”张成斌说。
也正因为张涛涛的加入,张成斌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经扩展到了1000多亩地,主要种植油菜和小麦。在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家中的农业机械化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如今,他们拥有无人机、旋耕机、插秧机、烘干机、育秧机等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农机装备。这些“铁家伙”成为了他们在田间劳作的得力助手,改变了以往依靠大量人力的传统种植模式,
“以前还要雇工人,现在种植全过程都可以机械化操作,我们父子两人就可以完成。”谈及未来,张成斌打算进一步加大在农机设备上的投入。
春耕备耕的乐章正在江北大地奏响,农户们用辛勤的汗水、智慧的头脑和先进的技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播种着希望,收获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