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绘“丰”景
——二○二四年芜湖市农业农村工作亮点回眸
□记者 花磊 李扬 文
杨大伟 陈洁 陈剑 摄
春华秋实,耕耘不负。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一年。回望过去一年,芜湖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持续深化农村领域改革,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2024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再创新高,智慧“芜湖大米”品牌深入推广,“芜湖大米”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长江禁渔工作持续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一项项成绩的取得为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添上了“农”墨重彩的一笔。
粮丰农稳“筑耕基”
1月1日,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在一片片高标准农田边,种粮大户夏叶龙看着收割后的田地,盘算着新一年的计划。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小田变大田,机械化作业让我的生产成本下降了不少。使用智慧化灌溉设施以后,不仅节约了开支,也能较好地应对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夏叶龙说。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普通村民也成了受益方,农户租金由以前每年每亩450元增长至现在的650元以上。新东村是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探索科学种粮、多举措推进粮食稳定增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把解决好吃饭问题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牢牢守住数量、质量双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2024年芜湖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35.88万亩,总产142.80万吨,单产425.16公斤每亩。粮食生产继续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芜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24年,全市推广智慧“芜湖大米”45万亩,“芜湖大米”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再生稻种植15万亩,增长105%,测产1210公斤每亩,入选全省高产案例,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我市持续提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7.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1.1%,位于全省前列,耕地质量大幅提升,单产连续位居安徽省第一。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重点支持水稻、紫云英、蔬菜等品种育种创新,全年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1个。围绕全省现代种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皖南水田种业大市”发展目标,加快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是支持南陵县申报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出台市级财政奖补政策,对“2024年市内常规水稻制种面积达5000亩以上的主体,按照10元每亩予以奖补,单个主体最高奖补20万元”。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的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用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芜湖大米”示范推广已成为主战场,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2024年,全市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高效、绿色、复式、智能作业机械快速增加。农机总动力达239.03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63.74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0.76万台,水稻种植机械达0.2万台,联合收割机达0.64万台,谷物烘干机达0.22万台,植保无人机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到1073台。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89%。全市小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2%,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十四五”期间,围绕农业结构性调整,一大批适应现代粮食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得到推广,通过“互联网+农业机械化”为农户和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搭建了相互联系的桥梁。与此同时,湾沚区、繁昌区先后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粮丰农稳,国之根基。2024年,我市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加强粮食生产指导服务,积极推动稳粮促粮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了稳住粮食生产这一“压舱石”。
优质服务“助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还是人才。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将乡村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重点,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中心工作,不断育才、聚才、评才,强化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2024年,我市成立市新农人协会,促进农业人才集聚。围绕我市智慧农业、畜禽、稻渔综合种养等主导产业,设立8个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开展“专家+农业企业+农户”结对帮扶,服务农户900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00多家,带动这些产业链增值约16亿元。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农人脱颖而出,为我市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了“头雁”作用。
近年来,我市通过分门别类“育才”,搭建平台“聚才”,不拘一格“评才”,着力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湾沚区六郎镇政和村的周能为成立了芜湖禾之润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各环节全程机械化的新型农业服务。
我市农业部门面向基层开展普惠型培训。2024年围绕细分产业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班37个,培养高素质农民1700余人,累计培养2.2万人次。
在乡村人才不断集聚升级的带动下,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迅速,智慧农业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伏羲农场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高标准农田、乡村产业等工作多次获省政府激励表彰。
同时,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目前,全市共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77家,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77家,育秧中心153家,烘干中心63家。当前我市农机作业模式正在向“智慧农机”方向发展,通过“互联网+农业机械化”为农户和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搭建了相互联系桥梁。加快北斗作业终端设备安装,全面推进农机远程作业监测系统应用,通过对旋耕、机插秧、植保、机收、打捆作业进行实时跟踪、测量,利用大数据为区域内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精准服务。
以南陵县“95后”新农人汪重阳为例,他利用基质取代土壤,使用传送带传送育秧盘,通过气象监测设备掌握栽种时机……“新农人”的新理念给传统的水稻生产带来了新景象。
产业发展“加速度”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我市将发展农业产业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2024年,芜湖以占全省5.2%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了占全省约9%的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总量超500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增速预计可达6.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相关绿色食品“双招双引”新增项目数208个,总投资额295.5亿元,集聚规上企业112家。南陵县许镇镇(食用菌)获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芜湖大米”获批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期3年。首期建设项目24个,其中中央财政扶持资金6400万元,涵盖“芜湖大米”种植基地建设、智慧农业、精深加工和种业研发等环节,进一步提升我市粮食的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
2024年,新增益海嘉里(安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近3年来,共9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选高新技术企业,18家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入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490家,其中省级88家,国家级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级的企业梯队逐步形成。从三只松鼠、卫仕生物、鲨鱼菲特到同福集团、溜溜果园、紫约农业、蓝田农业、京淼源,一大批与农业密切相关的龙头企业在芜湖开花结果。
2024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速发展,预计接待游客数1688万人次,同比增长10.46%。营业收入预计可达37亿元,同比增长约10.4%,打造“慢游湾沚-韵动之旅”“乡约南陵-眷念之旅”“探源繁昌-徜徉之旅”“问道无为-生态之旅”四条精品线路。其中,湾沚区“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被评选为2024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百佳;湾沚区六郎镇北陶村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已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初审报农业农村部。
和美乡村“焕新颜”
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安。
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在持续开展10多年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对原有的政策和工作进行整合提升,制定了《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芜湖山水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方案》和4个配套文件,持续对标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利用丰富的山边、湖边、江边、河边、林边良好自然本底条件,重点围绕“一环五线”“10+N”美丽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打造全域美丽宜居乡村。
2023—2024年,我市两批共建设22个省级精品村,精品村建设周期为3年,围绕“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突出“强规划引领、强产业导入、强要素保障、强组织领航、强共建共享”,22个省级精品村稳步推进,如湾沚区花桥镇横岗社区,围绕和美底色、丰收特色、共富成色,打造永不落幕的丰收节和长三角农民主题乐园。全市已建和在建省、市级中心村达511个。
和美乡村建设中,各类要素保障是关键。在平均每个省级精品村支持一般债1000万元、中心村100万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统筹各类相关资金支持省级精品村和中心村建设,省级精品示范村平均按照每个500万元进行奖补,省级中心村继续实施差异化定额奖补,无为市和南陵县每个村按照150万元、其他区每个村按照100万元继续支持。
同时,我市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前两批省级精品村已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达3.9亿元,如繁昌区与奇瑞集团合作,在孙村镇中分村投资约1亿元建设途居芜湖马仁山露营地。2024年6月,繁昌区政府与市国投、乡投公司合作,合资共建江南慢谷红色共富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计划投入3亿元,以中分村整体运营合作方式,探索“市场公司+红色中分+农户”运营模式。
下一步,芜湖将继续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全域打造彰显徽风皖韵、滨江特色、田园生活、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和美乡村。
守护舌尖“保安全”
2024年9月21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业农村部2024年主题日活动在芜湖市举办,活动现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绿色放心农资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展示。
2024年11月15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在江西组织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试点建设研讨会,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入围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试点建设单位名单。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表明,过去这一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重要议题,市农业农村部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聚焦农产品质量监管,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
过去一年,全市建构了完善的监管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配备了镇级监管员215人,村级协管员755人。在全市48个乡镇、涉农街道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配备农残、畜产品、水产品快速检测设施231台套,2024年开展速测71220批次。
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离不开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地,2024年,全市累计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26家,部级畜禽健康养殖示范场20家,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9家,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1个。
其中,无为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荣获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场。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457个。开展农业品牌征集评选,入选2024年“皖美农品”的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品牌3个、产品品牌14个。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专营店1个,商超专柜4个。
2024年,为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多部门开展了严格的监管执法检查,其中,全市继续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围绕豇豆、芹菜、肉类、水产品等重点品种,加大巡查检查和监管执法力度。
禁捕退捕“进行时”
长江“禁渔”鱼归来。
2024年是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的第四年,也是“十年练内功”的开局之年。作为长江十年禁渔的主战场之一,我市不断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管,多渠道保障退捕渔民安置就业,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力度。
芜湖有780余公里禁捕水域岸线,是安徽省内禁捕任务最重的地带。在市渔政执法支队信息指挥中心,一个大屏幕里面能看到全市49个监控点位的实时监控信息,通过可见光成像、红外热成像以及设置球形机等手段,加之联合移动芜湖分公司GPU数算中心开发的高效禁捕算法,可以实现对全市长江禁捕流域全方位、无死角监控。
在科技加持下,我市执法力量配置得到优化,打击也更加精准,办案效率显著提升,全市建立了9个县(区)的16个渔政信息指挥分中心、52个有禁捕任务的镇(街道),以及长航公安、海事等8个执法部门的联动快速响应处置机制,一旦有可疑情况,相关人员能在半小时内抵达现场。
同时,对于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帮扶,芜湖实施“一人一策”台账管理,稳步推进退捕渔民就业创业增收,运用“就业芜优”一体化平台帮助退捕渔民就近就地就业,落实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创业奖补资金180余万元,全方位提高转产安置质量,全市退捕渔民稳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024年,芜湖市投入资金160余万元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向长江投放经济鱼类鱼苗876万尾、珍稀鱼类胭脂鱼等25万尾,自2019年以来,累计投放经济鱼类苗种6607余万尾、珍稀鱼类苗种160余万尾。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长江江豚安徽段自然种群数量289头,比2021年增加29头;土著鱼类85种,相较于2021年增加了32种;多种网具监测鱼类资源丰度为28.42千克/船·日,相比2021年增加90%。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近两年,多次有市民在长江芜湖段流域见到江豚、胭脂鱼等珍贵水生野生动物。
让鱼苗“回家”,是芜湖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加快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共护母亲河,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芜湖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