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鸠江区:夏日“椒”响曲
清晨,来到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八角村合裕路边,放眼望去,整齐的大棚一眼看不到头。大棚内,一垄垄辣椒植株郁郁葱葱,一个个绿油油的辣椒缀满枝头,工人们穿梭于田埂间,麻利地采摘成熟的辣椒。一个早上,他们就打包好了5700斤芜湖椒和1000斤杭椒,统一装袋发往市区。
辣椒大户交出上半年“成绩单”
“目前在棚的只有芜湖椒和杭椒,这是上半年最后一茬辣椒,月底全部结束。”站在大棚中,鸠江区辣椒大户、芜湖和瑞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汤玉和向记者介绍,7、8月高温高湿病虫害严重,不适合辣椒生长,容易出现辣椒“歇伏”现象,因此需要休整两个月,等到初秋天气稍凉时再重新播种。
忙碌告一段落后,上半年的辣椒收获“成绩单”也交了出来。
这批收获的辣椒,全是去年10月至年底种下的,共400亩。今年47岁的汤玉和种植辣椒已有11个年头,是一名“资深”的辣椒大户,他一边麻利地摘着辣椒一边迅速心算,便盘出了上半年的成绩,“从过年到现在,所有品种的辣椒一共收了60万斤左右,与往年持平。今年行情表现最好的是杭椒红果,每斤能卖到2.8元~3元。”
虽然持平,但这个成绩汤玉和挺满意。和过去单纯追求产量有所不同,这几年,他开始转型追求质量。“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辣椒绿色防控,做优芜湖辣椒的品质。”在大棚内,记者看到,一个个粘虫板悬挂在辣椒的上方;棚外,安装有不少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除了这样的物理防治,种植辣椒的其他环节也都坚持‘绿色’优先,采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汤玉和说,通过一系列举措,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延长货架期,提升辣椒的品质。
谈及种植辣椒的经验,汤玉和说,他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在辣椒品种的选择上,不跟风,坚持守正创新。“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坚持,种辣椒也一样。无论这个辣椒品种今年市场表现好不好,我都会坚持种上几年。而芜湖椒等芜湖特色的传统品种,我会坚持一直种下去。”与此同时,汤玉和每年都会引进几个新品种,去年他就引进了黄金条、鸡肠椒等。
这样的坚持,也让他在辣椒种植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越走越远。“和种其他蔬菜相比,种辣椒还是挺辛苦的,从育苗、移栽、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现在每天还有近30人在棚里工作。”但汤玉和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可以吸纳本村及邻村脱贫户、留守妇女等闲散劳动力,造福乡亲;未来还有广阔的前景,“因为芜湖种植辣椒历史悠久,是辣椒的主栽区和丰产区之一,这个产业会越做越强。”
“小”辣椒带动“大”发展
记者从鸠江区农业部门了解到,辣椒产业是鸠江区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该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以来规模不断壮大,如今常年在田面积7万亩,年产量13.5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
近年来,鸠江区不断加大辣椒产业发展投入,通过提升基础建设、注重标准引领、强化品牌创建、延伸产业链条等一系列方法,让“小”辣椒带动农业产业“大”发展。
为稳定辣椒产业发展,鸠江区每年安排3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辣椒等重点蔬菜产业。对集中新建果蔬种植钢架连栋大棚5000平方米以上,在市级奖补的基础上,每平方米叠加奖补30元。对在田间地头建设蔬菜生产专用仓储冷藏设施,按照每立方米给予400元标准的奖补。在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刺激下,该区新增蔬菜生产钢架连栋大棚及阳光温室大棚1000亩以上,蔬菜生产专用仓储冷藏设施10000立方米以上。这样的举措,为全区辣椒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鸠江辣椒均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追溯。同时通过大户带动将土地流转进行集中规模化生产,引进物联网、肥水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进一步优化鸠江辣椒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鸠江区还在传统辣椒种植的基础上大力打造辣椒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注重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鸠江辣椒于2023年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裕鲜源”“既财”“皖江东群”等品牌辣椒多次参加省、市农展会,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线下销售的同时,鸠江区大力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通过线上销售辣椒等本地特色农产品。
此外,鸠江区还着力提升辣椒产业附加值,不断延伸辣椒产业链。通过盘活闲置厂房10万平方米,引入金东海、鲜万家、田沟沟等蔬菜加工企业4家,开展净菜、鲜切菜、预制菜加工。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设30000平方米的乡村振兴产业园,打造包括辣椒加工在内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沈巷辣椒生产加工产业园先后获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