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芜湖“农博士”喜笑颜开

发布日期:2022-06-27 10:26 来源:芜湖新闻网 作者:芜湖新闻网 浏览次数:

夏至已至,田野生机勃发,程太平每日到地头转悠,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南陵早2号”水稻新品种日渐成熟,心里比什么都高兴,因为这些水稻最快6月底就能收获了。

这个耗费他多年心血的水稻新品种,2021年完成了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程序进入推广阶段,今年在芜湖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以上。它的成熟期提前至少10-15天,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几千年来水稻栽种的瓶颈——水灾,也对了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进行了变革。

图片


日前,在南陵县的早稻种植区,记者看到大片的“南陵早2号”水稻田,一部分已黄澄澄金灿灿,透着成熟的气息,一粒粒水稻灌浆饱满,压得穗子“弯腰”低垂。“这是4月初播种的,现在是一天一个样,只要阳光好,估计最早6月底就能成熟。就算播种迟的,7月10日前也能收获。”程太平顺手摘下几根稻穗,用手碾压了下,感到很满意。晶莹的汗水从他黝黑的皮肤上无声地滑下,这位几十年和土地、水稻打交道的汉子毫不在意。


图片


“这个品种去年通过审定,面向市场推广,今年全市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附近的宣城、安庆也有种植,省外的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已开始引种试种。”程太平自豪地说。从2017年开始培育“南陵早2号”,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专家的一次次到场勘察,终于进入特殊类型水稻品种审定程序。通过两年生产试验,因性状稳定、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等优势,2021年正式通过安徽省水稻新品种的审定,这意味着“南陵早2号”可以面向市场推广。 “2020年雨水过重,我田里好多水稻品种都倒伏了,亏了好多钱,只有‘南陵早2号’没有,还让我挣了些钱。”南陵小红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俞小红说。他承包了4500多亩土地,是南陵规模最大的种植户。去年6月下旬起连续多日的雨水令他记忆犹新,田里好多水稻品种被淹后严重倒伏,一亩地赔100多元,但300多亩的“南陵早2号”却安然无恙,一亩地还挣了3、4百块钱。“程老师在我们当地很有名,他的品种我家已经种了好几年了,从‘化感2205’就开始种了,去年开始种‘南陵早2号’,产量更高、抗倒伏性更好、成熟期提前,今年我种了五六百亩。”俞小红说。


图片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水源,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 南陵粮仓”的美称,自古便有水稻种植的历史,“南陵大米”亦美名在外。但每年6月下旬进入梅雨季,持续丰沛的雨水叠加长江涨水,历史上7月上中旬发生洪水的概率很高,这让很多水稻尚未成熟便“打了水漂”,农民辛苦劳作却颗粒无收。农民出身的程太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潜心培育水稻新品种,改变这一现状。

早在2012年,他就培育出第一个“特早熟”品种,名为“化感2205”,比普通水稻早熟10-15天,当时全国都没有这样的品种。因无法解决品种合法性问题,一时没有推广。转折出现在2016年,国家新的《种子法》出台,明确规定“特殊类型品种自主试验上报品种管理部门进行监督”,这才让“化感2205”进入审定程序。

2019年,“化感2205”正式通过审定,拥有了合法的身份开始向市场推广。新种子法对个人培育新品种给予鼓励和支持,让程太平对水稻品种研发更具信心,这才有了特早熟系列早稻的第二个品种“南陵早2号”。


图片


据了解,“南陵早2号”具有几大明显优势。相比普通早稻,“南陵早2号”成熟期提前至少10-15天,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几千年来水稻栽种的瓶颈——水灾。“每年7月受长期梅雨、长江水位上涨影响,很多低洼区、圩田区、易涝区、泄洪区等可能都会被水淹,水稻没收获就会遭受重创,甚至颗粒无收。如果水稻能够提前成熟收获,就能避开水灾。”程太平说。

除此之外,“南陵早2号”还拉长了“双抢”的时间。俗话说,“农时不等人”“农时一刻值千金”,以前每到“双抢”,是农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抢着收获抢着播种。7月20日前后早稻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赶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芜湖这边通常7月底8月初就要插下晚稻。“庄稼都有安全种植期,万一错过了农时,播种就没有收成了。”程太平说。

如今,“南陵早2号”解决了这个问题,早稻收获季提前,给农户预留了更长的“双抢”时间,这对种植大户而言尤为重要。有了充裕的时间,晚稻种植的品种选择空间更多。而“南陵早2号”也可当晚稻品种,即便8月7日前播种,依然能有不错的收成。收获提前,播种又能推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多年来传统的双季稻模式得以升级。“现在有三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大户们可以综合应用。”程太平说。

“程劳模的这个水稻新品种,缩短了水稻种植期,能有效避开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7月雨水、洪涝对水稻的影响。该品种去年通过了安徽省审定,目前仅南陵种植面积就达到10万亩,很受农户欢迎。”芜湖市农技中心的专家表示,“这对我国粮食稳产保供、灾后恢复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

▲水乡稻田(资料图片)。朱让宁/摄

三十多年来,程太平扎根一线心怀农业,专注水稻优良品种选育、种植方式改良等农业科研工作。他虽然拥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诸多荣誉,却不改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农博士”。

“我小学课本上学过一篇文章《十粒米一条命》,粮食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多增收一粒粮,国家粮食安全便多一分保障,种子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我愿意为此继续奋斗。”程太平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