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驱动产业发展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1-05-22 08:00 来源: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市场信息科 浏览次数:

    近年来,芜湖市以要素集聚化、产业融合化、功能多样化、产品品牌化、装备智能化、手段数字化为路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通过发展数字农业和农业产业物联网,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

一是建立数字稻米生产基地。在三山经开区建立2000亩智慧农业核心示范基地,开展数字稻米项目建设。中联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搭建“天、空、地、人、农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创建了工厂育秧物联网、全生育期管理物联网、农事作业车联网、水稻烘干智能监控网、品牌销售电商网“五网合一”的智慧农业经营服务模式,通过10大算法,23类模型对水稻全生长季进行管控,实现了全过程各环节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智能作业和稻米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肥农药综合成本亩均节约108元、增产14.3%、节氮21.8%、节磷14.3%、减药30%左右。今年,在全市范围内择优确定40家粮食种植经营主体,开展4万亩智慧“芜湖大米”种植基地建设,推广应用“智慧芜湖大米”种植经营模式,推进“芜湖大米”品牌建设。

二是推广智慧育秧生产模式。湾沚区政府投入330万元资金新建11座“蔬菜、水稻标准化智能综合育秧中心”,配备连栋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喷灌、自动化运送秧轨道和智能化控制设备,实行“连栋温室大棚+标准化育秧+智能化控制”生产模式。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再生稻早春温室育秧,使水稻秧苗培育实现全过程信息化作业,实现再生稻早春育秧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所育秧苗可一次性栽插2.2万亩,育秧时间可提早7-10天。

三是提升物联网示范应用水平。以16家省级物联网示范点为引领,提升物联网示范应用水平。全市监测的物联网应用主体35家,应用后效益提升6.63%。目前已建成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6家。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6家市级蔬菜标准园,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控温控湿技术,提升蔬菜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减少农药肥料使用,降低人工成本。芜湖市德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自行设置的自动滴灌系统实现水肥控制,生产管理变得更加便利和精准,透过遍布各个大棚的无线网络传送、实时呈现在手机屏幕上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等指标,可在智能手机上掌控生产过程。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节肥约30%,节药大约15%,产量提高约15%,品质提升明显。

四是探索应用区块链追溯技术。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块链技术,支持8家生产经营主体应用区块链追溯。在南陵县建立“一朵菇”区块链试点,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全面实行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扎实做好安全优质的食用菌(香菇)生产从“摇篮”到“终端”全流程溯源监管技术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平。安徽菌健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一朵菇”区块链系统,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特色农产品区块链技术落地上云单位、全国食用菌行业第一个应用区块链的典型。春节期间,公司两个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大棚的香菇,卖到每斤8.5元,比普通大棚高出2元。

五是打造休闲食品全产业链。以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作为芜湖农业发展目标,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核桃、青梅、莲子等休闲食品产业链。无为市投资资金5000万元,发展千亩以上薄壳山核桃示范基地3个,总栽植面积达4.53万亩,同“三只松鼠”等龙头企业合作,组建数字化联盟工厂,推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打造千亿元级数字化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繁昌区依托溜溜果园探索“产业+金融+科技”的新模式,种植青梅10000多亩,对青梅产品生产线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改造,丰富产品品类,推动青梅全产业链发展。湾沚区以“陶辛莲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核心,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延伸莲子交工产业链,培育莲子种苗繁育、莲子食品、莲子饮料等产业业态,推动“陶辛莲子”品牌发展。

六是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一季度全市监测的84家农产品电商应用主体,网上总交易额达42.87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三只松鼠”一季度电商交易额40.33亿元,同比增长21%。建成702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开展便民服务累计7.08万人次,依托益农信息社完成电子商务3168万元。在南陵县、繁昌区开展市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南陵县在何湾镇建立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在淘宝、阿里巴巴批发网和微信小程序等销售平台注册店铺50余家,农产品网上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繁昌区投资70余万建设了繁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运营中心,以“春谷农品”平台建设繁昌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整合本地优质的农产品,与本地农业企业联合打造“春谷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推进农产品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