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 助推乡村振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请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劳动力匮乏的困难条件下,让广大农民朋友都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享受到农业机械化的成果呢?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是为了“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社会化服务、农资产品展示展销、农机农技信息发布、农机维修保养存放、人员培训管理等于一体的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应用的综合性平台。目前全市已建并验收通过的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共有20家。他们在推动我市农业规模经营,解放生产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以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得益于长江支流黄浒河优良的灌溉条件,黄浒河圩区被称为芜湖“西部粮仓”。孙村现有粮食种植面积四万八千亩,张光明的粮食合作社承包的就有将近四千六百亩。4月下旬,当记者来到这里,繁昌县助农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的旋耕机正在田间“劳作”。以往,春种秋收都是农民最辛苦的日子,为了抢抓天气、温度等条件限制的“农时”,造成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用工高度集中而紧缺的共性难题。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延伸与覆盖,农事正变得越来越轻松。
无为市蜀山综合农服务中心是一家已经验收并投入使用的大型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拥有全套农事服务机械以及超标准的服务能力。即使机械并没有在工作,只要走进中心的大型烘干机棚,就能让人联想到粮食丰收时的壮观场景。也正是得益于蜀山中心这家服务组织雄厚的基础资本,能够将农户、渠道商、甚至金融机构企业、技术机构企业等多方形成合力,从而打通整个农业产业链条。
在无为市鹤毛镇,返乡创业的洪足富,满怀激情和朋友们成立了龙埂农机专业合作社,却受限于启动资金不足和鹤毛镇丘陵山地密布的地形环境,只得将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拆散收纳在自家院子。农机社会化服务越来越受欢迎,机械购买越来越多,院子里装不下了,只能散落在田间地头日晒雨淋,一些机具因此加速了生锈老化。
在市、镇两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帮助下,洪足富申报创建小型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项目现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创建完善中。正是像洪足富这样的中小型服务组织的积极创建,大大拉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像鹤毛镇龙埂村,原本将近50%的耕地撂荒率,现在是成块成块统一耕种的农田沿着村路映入眼帘。随着农事服务中心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益健全,越来越多的农业服务主体也会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功能,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供给体系添砖加瓦,从而形成农业服务的一条良性循环链。
“现代农业客观需求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必须借助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农业机械化,才能切实解决当前形势下农业生产“谁来种、怎么种以及种什么”的三大难题。”芜湖市农机局副局长胡宏斌向记者介绍。
全面推动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是提升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补齐水稻全程机械化中的机栽插短板,解决零散农户小面积耕地可能发生的撂荒风险以及秸秆专业化回收利用的重要举措。通过鼓励和支持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创建项目,将对构建具有芜湖特色的农事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打造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机制高效、体系完整的农业农村新业态,发挥强而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