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省粮食生产实现高位稳产增产,总产从全国第6位上升到第4位——

800亿斤产能 如何稳住

发布日期:2021-01-16 08:50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记者 史力 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16日,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花园村,大型收割机在收割成熟的稻谷。 本报通讯员 陈磊 摄

“持续高位稳产增产,是省委、省政府紧抓不懈的结果”

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刚刚过去的2020年,安徽粮食生产备受关注。

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叠加影响后,我们这个粮食主产省能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省粮食种植面积10935万亩,总产803.8亿斤,居全国第4位。大灾之年,粮食生产仍然“面积稳、产量稳”,实现了宝贵的“十七连丰”。

如果着眼整个“十三五”时期,可以发现我省粮食生产有了巨大跨越,总产由2015年的707.6亿斤,增加到去年的803.8亿斤,且连续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在全国的位次也从第6位上升到第4位。

“高位增产和稳产,是省委、省政府紧抓不懈的结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表示,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将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粮食安全考核办法,我省在国家粮食安全考核中连续4年位居优秀等次前列。

重视体现在投入持续加大。以去年为例,在落实国家72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14.39亿元稻谷补贴政策基础上,各级地方财政加大种粮投入,用好用活22.87亿元国家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020年省级财政安排粮食生产发展专项8000万元,各级地方财政整合资金3.7亿元用于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水稻生产。全省专项投入6.28亿元支持4239万亩小麦赤霉病防控。筹措粮食生产灾后恢复资金3.25亿元,支持灾区改补种和田间管理。

“这5年里我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补贴政策作用最大,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此外粮食最低价收购和农业保险等政策,化解了不少经营风险。”庐江县白湖镇梅山村种粮大户朱中文反映。

融资和保险,是规模经营户反映较多的问题。近年来我省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性主要粮食作物保险政策,推进稻谷完全成本保险试点,调动广大农民和市、县政府种粮抓粮的积极性,为确保大灾之年粮食生产稳定提供支撑。

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

卢仕仁表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巩固粮食生产好势头,对稳定发展大局意义重大。“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站稳800亿斤台阶,就要继续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工作举措,着力夯实稳产高产的政策基础。”卢仕仁说。

“‘十四五’期间,全省每年将再建500万亩高标准农田”

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中央农村会议强调,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就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受地理条件约束,明光市古沛镇很多农田没有灌溉条件,曾经一年只能种一季麦子,耕地利用效率低。“为此,市里在古沛镇安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提升水利设施条件。“改造过的高标准农田具备灌溉条件,从一季麦变成稻麦两季,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明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2018年,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9850亩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综合治理,为流转土地大户配套半固定式喷灌,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解决农田灌溉和排涝问题。“有了这些设备,农田灌溉效率提高了两倍,而且成本节省许多。”种粮大户聂红伟以他承包的1280亩地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可以节水5.76万立方米,节约用电1.28万度,增加收入约38.4万元。

不折不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830万亩,为打造江淮大粮仓,稳定粮食产能打下了扎实基础。

目前,我省水稻主要集中在沿淮及以南13市,小麦集中在沿淮及淮北9市,生产集中度均达90%以上。2020年水稻、小麦口粮作物播种超过8000万亩,占全省粮食总面积逾7成,耕地主粮化应用更加凸显。

科技对增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过去5年我省大力推广良种,202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已达98%以上,比“十二五”末提高15.4个百分点;合理使用水资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44,增加0.02;大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农机总动力达6650.6万千瓦,增加69.6万千瓦。

粮食生产要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必须继续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十四五’期间,全省每年将再建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卢仕任介绍。与此同时将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

“全省落实优质专用麦2650万亩,较2019年增加约200万亩”

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效相互促进

效益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找到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效的最大公约数,生产才能“不打摆子”。

“十三五”以来,我省给出的答案是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优质专用粮生产。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介绍告诉记者,针对小麦、水稻生产“品种混种、混收混储、专用困难、效益不高”等问题,近年来省、市、县三级财政整合资金大力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单收、单储、单加工”的运营模式,主攻优质专用粮食订单生产,推动皖粮产业升级。

去年,全省建成优质专用小麦万亩以上、水稻5000亩以上的单品种种植片527个,规模种植面积809万亩;落实优质专用水稻2425.8万亩,占总面积62.8%;优质专用小麦2682万亩,占总面积63.3%,实现了优质专用水稻和小麦面积占比过半的跨越,带动种粮农民增收超30亿元。

去年秋种中,省级财政整合资金1亿元,市县财政配套1亿元,在沿淮淮北继续主攻发展专用小麦种植。32个小麦主产县共落实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的整建制示范乡、镇、街道42个,万亩以上示范区约300个。“全省落实优质专用麦2650万亩,较2019年增加约200万亩。”张韪介绍,这为今年夏粮增产增收打下了扎实基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张韪表示,根据这一要求,我省将继续调整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发展适应性农业。实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制度,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以提质增效促进粮食稳产高产。

目前我省种植面积100亩以上大户94178户,种粮面积1880多万亩;注册家庭农场户数22888户、种粮合作社10274家,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7位,是粮食生产主力军。“下一步将继续围绕新型种粮主体,加强生产指导服务,培育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张韪说。